开学已经一段时间,因校园周边消费引发的纠纷却时有发生。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管理能力,值得家长们思考。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生活频道获悉,为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福州市消委会特发布如下提示。

建议广大家长按孩子年龄,做好逐步培养孩子消费观和金钱观的工作。

控制好给孩子金钱的数额,让小孩分清哪些是零花钱和哪些是紧急备用金,明确可以自主购买哪些东西,购买哪些东西需要家长同意或一起前往。

逐步培养孩子根据实际需要理性消费,避免被商家的各种花言巧语所诱导,盲目购买一些实际并不需要,超出家庭经济消费水平的商品或服务。

如果发生大额消费应及时让家长知晓,让家长妥善处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财产损失。

家长作为法定代理人也要关注了解孩子的消费动向以及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保管好个人现金、移动支付密码等,及时发现不当的交易行为并提出异议,必要时可向相关部门进行投诉,寻求帮助。

未成年人在没有家长陪同下购买商品或服务的,商家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确认其购买行为是否经过父母或其它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同时在销售过程中不要向孩子推销产品或服务,对于超过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购买行为最好现场得到法定代理人的确认同意方可进行,以免产生纠纷。

为了减少未成年人不当消费引发的纠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生活频道整理了几条常见的消费陷阱,一起来了解下吧。

网游消费陷阱

当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成为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的首选工具,随着使用量的逐渐增大,有关网络游戏的消费纠纷明显增加。在网游中充值、消费以获得更佳娱乐体验,已日益成为主流娱乐消费选择。而未成年人还不具备完全的辨别力和自控力,很容易误入网游消费陷阱。

预付消费陷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民事经济活动中,商家的“触角”也开始伸向未成年人群体。比如“先储值付款后享有”式的预付消费模式,因未成年人大多不具备完全的辨别能力,很容易受到一些商家的诱骗消费,导致充值大量金额,误入消费陷阱。

直播打赏陷阱

时下,看直播,给主播打赏刷礼物,成为一些网友的特殊爱好。许多未成年人也喜欢观看直播,甚至打赏主播。但未成年人大多对于金钱的额度没有太多的概念,很容易一时冲动,大额“打赏”,等家长发现时已为时已晚。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帮助孩子提高鉴别及认知能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