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松林翻阅他的粮票收藏册。

昨日,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举行捐赠仪式。其中,来自宁波的收藏爱好者郁松林向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捐赠460套、共2596张粮票。这是他几十年来收藏的宝贝,在他去往杭州之前,记者进行了采访。

从无意的积累到有意的收藏

他对粮票有别样的感情

郁松林出生于1958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供销社工作的他在全国各地跑供销。由于工作关系,他经常会接触到各种票证。

“有时候粮票会剩下一点,那也不会丢掉它,慢慢地就累积多了。”郁松林说,起初只是无意识的积累,粮票都是不成套的。而真正有意识地进行收藏,始于1997年。

“那时候,粮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见得少了。但我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年代过来、工作又和粮票有密切关系的人,对粮票可以说是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于是,郁松林将手头的粮票细心保存,并制作成册。每当收集到新的粮票,他都第一时间放入收藏册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还结交了很多同样爱好收藏票证的藏友,遍布全国各地。渐渐地,他的收藏册越做越多,粮票也累积到了上千套。

除了自己收藏,郁松林还会将粮票进行展出,借由这方寸的小物件,向更多的年轻人讲述岁月的变迁。去年,他就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展览。把一张张的粮票从帖册中取出、复制、再整理、归档……这足足耗费了他一个夏天的时光。虽然麻烦,但是郁松林却从不吝惜为此奉献心力和时间。

“粮票收藏的魅力,不是其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而是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真实记录,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历史价值,才是其吸引人的最大魅力。”事实上,这已不是记者第一次采访郁松林了。而每次只要聊到粮票,他的眼中就会闪烁别样的光芒,整个人变得格外健谈。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他决定捐献几十年来收藏的宝贝

2021年,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开始筹备,广泛向民间征集中华版本资源。6月,国家版本馆的工作人员突然找到了郁松林,询问他是否有意捐献部分收藏的粮票。

“在这之前,我完全没有考虑过要把自己的藏品捐献出来,一点类似的念头也没有。”郁松林坦言,这些后面收藏的粮票都是从他人手里收购来的。其中价值比较高的,一套当时就花了上千元。

“其实钱还是小事,更多是花费的精力,对这一张张粮票的感情,这些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毫不夸张地说,收藏的每一张粮票,郁松林都隔着封膜抚摸了无数次。为粮票制作的目录、介绍,其厚度也足以体现他几十年来的心血。所以一开始,郁松林很是犹豫,也曾辗转反侧,许多个晚上都难以安眠。

然而,国家版本馆的一次次联系逐渐让郁松林放下了包袱。“一方面是国家有需要,我作为普通公民,应该尽一份力;另一方面,我觉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把粮票捐献出来,那个时代过来的人看到,相当于是一种场景重现,也是很有意义的事。”郁松林说。

粮票见证中国改革发展的脉络和轨迹

他希望年轻人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已经决定捐献,那么到底要捐多少呢?150套?250套?350套?那些日子,郁松林的脑海里都是数字,并且不断往上累加。

郁松林深知,无论是收藏还是展览,除了藏品本身好、价值高,捐献的规模也很重要。最终,他决定,向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捐献460套粮票。

“要么不捐,要捐就捐好的、难得一见的粮票!”郁松林告诉记者,国家发行粮票时十分重视对粮票图案的设计,精心选用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各地的工农业建设、风土人情等作为票面图案,加上精湛的绘画艺术、手工刻画工艺,使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纵横万里的壮丽河山,尽揽方寸之中。因此,他将许多价值很高的粮票捐献了出来,例如1955年的第一批全国通用粮票等。

“方寸粮票,牵动着百姓的心,更关系着国计民生。它伴随着人们走过了近半个世纪,见证了我国从物资匮乏到物产丰富的全过程,同时也记录着中国改革发展的脉络和轨迹……”在捐赠仪式上,郁松林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演讲。被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方寸之物,如今去往更加广阔的天地,他说,在经济腾飞、物质充盈的当下,希望借由粮票让年轻人不忘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尚俭戒奢的中华传统美德,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宁波晚报记者 陶倪 文/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