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柯善露 孙宇卓
今天(6月6日)是全国第八个放鱼日,在宁波象山港海域,400多万活蹦乱跳的“小精灵们”跃入大海,谱写了一封宁波写给大海的“情书”。
在放鱼日当天,宁波放流了哪些东海“小精灵”?选择什么点位进行放流?为何在这个时间点放鱼?带着“三问”,记者专访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渔港管理处处长石志猛,为大家解开这封“情书”蕴藏的密码。
石志猛介绍,今天在象山港海域共放流450万尾大黄鱼鱼苗、2万尾银鲳鱼苗和20万只拟穴青蟹苗。
岱衢族大黄鱼是宁波市乃至浙江省重要的增殖放流经济物种,已连续放流11年,其累积效应已显现,大黄鱼对自然水体的群体补充率达30%;
银鲳是《浙江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2021-2025年)》探索性放流物种,随着银鲳人工育苗的成功,银鲳的探索性、试验性增殖放流会越来越多,有助于恢复银鲳渔业资源;
拟穴青蟹则是象山港重要的增殖放流经济物种,是促进渔民增产增收的有效手段,拟穴青蟹规模化育苗生产的突破,将进一步促进增殖放流品种多样化、有助于水生生物生态群落结构的完善。
这三种海洋“精灵”分别放流于什么位置?
石志猛告诉记者,拟穴青蟹在黄避岙执法基地码头放流,因为这里海域低潮滩涂干露、平缓,水草丰盛,咸淡水交汇,饵料丰富,适合拟穴青蟹生长;
象山港野龙山海域洋面开阔、水流平缓,临近大黄鱼传统渔场大目洋,离南韭山放流海域1小时,则更适合大黄鱼和银鲳的放流观摩,符合这两个物种的放流路径。
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放流,也颇有深意。石志猛表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现在正处于传统的放流季,大多数水生动物经过春季的繁育和暂养,已达到增殖放流的规格、体格要求;
二是5-9月是禁渔期,捕捞压力小,适合放流物种的生长;
三是此时气候、水温适宜,水质好,水流平缓,饵料丰富,适合放流水生动物索饵、摄食和生长。
经初步统计,近五年来,宁波投入的渔业放流资金超过5000万元,投放的苗种超过44亿尾,为东海渔业资源的修复和推进海洋渔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