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坞街道美丽田园(余建文摄)


(相关资料图)

盛夏的清晨,沿着203省道往南,从奉化西坞街道的余家坝一直到税务场、雷山村,道路两旁大片新栽种的玉米枝叶摇曳,形成一块块“绿毯”,构成金溪五村一道新风景。

“以前这块区域都是种花木的,有近3000亩。现在经过整治,退花还田,将成为新的产粮区。”西坞街道副主任毛合钢说。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奉化“六山一水三分田”,河流、山丘交错,缺少连片的耕作平原。近年来,该区大力实施农田“非粮化”整治,移走大量的花木地、桃林,对农田进行连片集中化改造,同时引进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

“借‘非粮化’整治东风,奉化传统农业产业结构也面临大调整,深度融入宁波都市圈经济,更好地为中心城区服务,提质升级。”奉化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宁南万顷新粮仓建设的带动下,该区创新发展路径,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扩大市场辐射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将奉化建设成宁波都市粮仓、菜篮、花果山、后花园和大市场,成为引领我市绿色都市农业发展的新中心。

江口街道周村,“非粮化”整治后增加800多亩粮田(余建文摄)

打断旋刀,河泥回田,复耕改造何其难

上周五,记者来到西坞街道余家坝村。河北艾禾农业科技公司工程师王海浩组织六七名工人,对新播种的玉米进行施肥。

西坞的蒋家池头、金峨等金溪五村的山谷,沿着金溪河两侧,先前数千亩的花木地如今全部种上了玉米,这也是街道“非粮化”整治的一个重点区块。

这片区域没有灌溉沟渠,加之种了20多年的花木,土壤贫瘠,要改造成粮田难度极大。王海浩说,他们用旋耕机翻地,没想到地太硬,到处是石头,连着打断了3000余把簇新的旋刀。这里又多山地,播种机没法用,最后只能靠人工来播种玉米。今年7月,工人们早上3时多就起床干活,连续忙了一个月,才种完近3000亩玉米。“搞了10多年农业,这是我种过条件最艰苦的地。”王海浩说。

站在田埂边,大片的玉米叶沙沙作响,有的已有一人来高,长出了嫩须。考虑到灌溉因素,种下的都是耐旱型玉米,预计到11月份采收。

“把花木田、桃树林改造为粮田,不是把花木、果树简单迁掉就可以了,涉及诸多技术条件。”毛合钢告诉记者,种花木是不需要蓄水的,对灌溉、土地平整度、土壤肥力等要求,与种水稻、小麦相差甚远,两者要完全转换角色,相当难。

在西坞泰桥村、四维村一带,农户早些年搞草坪种植,连土带草一年年“割”下来,农田比周围的稻田要矮三四十厘米。“现在重新恢复种水稻,我们动员村民种植苜蓿、油菜,实施绿肥还田,另一方面从周围河道挖了几千方的河底泥,帮助土地恢复地力,成本极大。”毛合钢说。

经过治理,西坞的农田大变样,清退了近9000亩草坪田、花木地,变成一块块稻田和玉米地,全镇的耕地面积扩大到3.6万亩。像泰桥村的1000亩草坪田,今年改种早稻获得丰收,现在又种下了晚稻。“通过集中连片治理,小田变大田,消灭‘插花地’,有利于今后大机械化作业。”毛合钢说,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把西坞打造成为国家级现代化农业园区、鄞南平原的“明星田园”。

工人为复耕田的玉米施肥 (余建文摄)

打破隔阂,连田成片,构建都市新粮仓

江口街道的周村是奉化有名的蔬菜村,全村500余户村民几乎家家种菜。今年夏天,周村的菜农们面临大迁移,原本100多亩分散于角角落落的菜地,将统一迁移到村子东面的新蔬菜基地。

站在剡江江堤上望去,几台挖掘机正忙着开挖沟渠。“以前每家的自留田只有几分,实在太小,种菜效益也上不去,需要统一归置。”村党支部书记周常军说,这里要建新的蔬菜大棚,沟、渠、路重新规划,村里还要扩大酵素蔬菜的种植面积。而原来的菜地将“化零为整”,统一种稻,并且与隔壁的张村打通,形成大片的耕作区。

奉化农业以特色农业见长,如水蜜桃、草莓、雷笋、茶叶等代表性林果产品,由于耕地面积不大,种粮并不占优势。

奉化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董静勇说,奉化传统特色农业近年来面临品种退化、竞争力下降的压力,而种植业仍多数采用露天种植,蔬菜类设施大棚种植面积约1300亩,占比很低。小型的家庭农场占大头,即便是种粮大户,大多数人的承包田也就两三百亩。因为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田地小块化,导致农业设施化程度和管理水平难以提升,限制了奉化农业的现代化步伐。

农田“非粮化”整治,为奉化“挖掘”出几万亩新增农田,也为全区发展大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一手抓种粮,一手抓果蔬,带来了新的契机,加速推动都市农业发展。

目前,奉化正在实施西坞、江口-萧王庙两大片区的“万亩方”种植基地建设,打破原先各个村自种自收、彼此不相往来的格局。通过村集体把土地集中流转,再统一发包给农业企业或有实力的大户耕种,用大耕种提升粮食生产效益,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促进乡村共富。

科技赋能,稻蔬连作,农业提质谋新篇

毛合钢介绍,今年5月,西坞街道与湖州的星光农业公司签订协议,星光农业将投资建设农机具中心和大田数字化管理系统平台等,引入大户租赁农机,用科学手段种植万亩良田,“我们还计划建设有机肥循环加工场以及育秧中心,将猪粪、秸秆等通过发酵做成有机肥,发展绿色种植。”

连片种植,让智慧农业有望实现。奉化计划在西坞庙后周核心种植区打造一块1200亩的智慧田园,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以农田绿色生态建设为目标,建设高效节水灌区,集成智慧灌溉、农情监测、智慧农机、无人机巡田植保等模块,搭建智慧农田管理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

科技赋能,助力农业产业升级。在江口街道张村,奉化计划投资近8000万元,建设占地283亩的智慧大棚种植基地。基地包括两个AI智慧温室大棚,以成片化智能科技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番茄类、叶菜类、草莓、双色冰淇淋西瓜、丝瓜、南瓜等。基地结合果蔬生产采摘、农学体验,智能化数据处理远程监测和控制平台的科技展示等,把产、学、研、用、闲相结合,达到效益最大化。

董静勇介绍,智慧温室大棚将展示滚筒栽培、无土造型立体栽培、仿生螺旋栽培、立体槽式栽培、管道廊架等12种栽培模式。此外,基地还配置日光温室棚和冷暖棚30余个,面积4.4万余平方米。比如生菜,传统种植一年最多产3个到4个批次,年亩产量2500公斤。而采用设施化、多层立体种植,每年可采收6个到8个批次,年亩产量可达4万公斤,产量增加10多倍,且品质、商品性都大幅提升。同样,用新科技、设施化栽培番茄,年亩产量有望达到1.5万公斤,是传统番茄种植产量的5倍,并达到绿色种植标准。

记者余建文 通讯员陈银儿 应国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