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晴,风力不大,中午前后最大阵风8米/秒;28日,多云,白天最高气温14摄氏度……”

今晨7点,冬奥会延庆赛区海陀山上空天刚蒙蒙亮,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里,一天的忙碌工作开始了。布告栏、各工作群里,“一马当先”的是未来三天“雪游龙”的气象专报。

提供这份专报的是冬奥延庆气象服务分中心。自今年10月5日测试活动开始,驻场馆现场预报员李琛和陶亦为驻扎“雪游龙”,与后方联动,实时观测、提供“雪游龙”及其周边的气象情况,为交通、赛事组织、场馆设施、赛道运维等各方面工作提供第一手的参考。

海陀山海拔2200多米,山势高、温差大,可谓“十里不同天”。在海陀山上,遍布着多个自动气象观测站,这些由风杆、雨量计、云量观测仪、积雪深度观测仪等十多个仪器组成的观测站,能为海陀山提供立体、快速、多要素的气象探测服务。“但不是所有气象服务都依靠自动观测站,在大风、高湿、降雪、强降温等特殊天气来临之时,各个场馆的具体气象情况则要人工实地观测。”李琛说。

“冰雪运动受天气影响较大,我们预报得越早,他们准备得越充分。例如交通组,可以为路面结冰做好准备;赛道运维组,相对湿度如何、要不要除霜,天气都是他们做决策的重要依据。”李琛介绍。

自测试活动以来,每天早6点到晚8点,李琛他们守护在场馆,实时为“雪游龙”提供气象专报。虽然强度不小、节奏紧张,但测试活动让他们有了宝贵的练兵机会,他们将不断积累经验,为冬奥会打下坚实基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