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是北京最好看的时候,我得抓紧时间啊。”市民朱老先生最近挺忙,一有机会就带着照相机钻进市属公园。山上的红叶、园中的银杏、空中的候鸟、水中的鸳鸯......老先生总是感觉拍不够。

对于朱先生和很多北京市民来说,家门口的市属公园就如同一个绿色“客厅”,可以休息聊天、休闲赏景。“客厅”里很热闹,不仅有动植物“常驻民”、还有很多鸟类“过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些公园里能够得到最好的诠释。

【揭秘】

绿色“客厅”如何“装修”?少人工近自然

在这秋高气爽的好时节,玉渊潭公园东北部的生态湖岸示范区内,人在湖边走,水鸟在眼前的浅滩嬉戏,虽然近在咫尺,彼此却不会相互干扰。这个全新亮相不久的小景区让游客有了一种别样感受,“走进这里边儿我就觉得放松、舒服,也说不出为什么。”

游客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玉渊潭公园绿化科高级工程师孙玉红明白这其中的原因。“玉渊潭公园是以樱花为特色、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林,倍受游客喜爱,但对于动植物来说,越少人工干扰,它们过得越好。”于是,公园将这里的砌筑湖岸换成了生态护坡,单调的水面改成了滩涂和湿地,岸边增加了山楂、海棠、蛇莓、荆芥、千屈菜等鸟类和昆虫爱吃的植物......一个近自然的生态环境逐渐呈现,当越来越多的鸟类、昆虫、野生动物被这样的环境吸引时,鸟语花香在耳边萦绕的场景自然会让游客感到放松惬意。

近自然的生态场景在所有的市属公园都能看到,接连成片的乡土地被植物是这些生态场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市公园管理中心统计,在市属公园改造完成的近70万平方米核心景区绿地中,近60%的草坪已经呈现“野生地被草坪”的效果。为什么有如此大面积的野生地被?天坛公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育俭有深入研究。在天坛公园内,有140多种自然地被,它们随四季变化花开花落,为游客营造野生地被和缀花草地效果。“这些地被是生态系统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事关园内古树、大树的健康生长。”

一株小小的野生地被与大树有什么关系?刘育俭以柏树为例,在有自然地被生长的柏树上,发生蚜虫的时间晚、危害程度小。蚜虫的天敌是瓢虫、草蛉等昆虫,而这些昆虫的食物来自地被植物产生的花粉花蜜,精心养护树下的地被植物,营造景观的同时还能为这些昆虫提供食源,让这些昆虫再去捕捉树上的蚜虫。“一条简单的食物链就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而这背后是公园园林管理者多年的探索和经验总结。“以前我们对自然草地的管护非常粗放,认为杂草长高就要割,景观效果考虑到了,却忽略了生态作用。”刘育俭说,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公园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精准时间修剪、保持修剪高度、适时补播草种的养护技术,从精细管护提升到精准管护,实现景观和生态双赢效果。

市公园管理中心规划建设处二级调研员朱英姿介绍:近年来,市公园管理中心把公园放到园林城市的空间环境中去开展生态建设,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形成了有机生态景观体系。陆续开展天坛公园西北外坛、紫竹院南线生态景区、陶然亭水生植物等公园重点景区改造项目,通过不断研究筛选,共有鹅绒委陵菜、二月兰、蛇莓、涝峪苔草等50余种乡土植物在市属公园加大应用,起到了自然美化、生态治理、节能养护的多重功效。在市属公园改造完成的近70万平方米核心景区绿地中,近60%的草坪已经呈现“野生地被草坪”的效果。截至目前,市属11家公园野生地被和缀花草地达到了绿地面积的80%以上,为游客提供了更加舒适、更加自然的游园环境。

“常住民”如何保护?10年繁殖3胎“美猴王”

最近,北京植物园的科研人员完成了“槭叶铁线莲的引种、栽培和繁殖技术研究”课题,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槭叶铁线莲的叶子是五角形的,很像槭树的叶子,故名‘槭叶’铁线莲”,温韦华是课题组的成员之一,她已经跟槭叶铁线莲打了3年多的交道了,并对这个国家二级、北京市一级保护植物有了深厚的感情,聊起来就滔滔不绝。

“我们的生物圈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常住‘居民’,但因为多种原因,有些物种越来越稀少,甚至可能濒危,槭叶铁线莲就是其中一种。”

温韦华说,槭叶铁线莲在北京地区的分布区域极其狭小,只有门头沟、房山的石灰岩山地的悬崖峭壁上才能发现,而且种群数量稀少。为了更好地对这种本土植物进行保育,温韦华和同事们开展了槭叶铁线莲资源调查、引种、栽培技术和繁殖技术研究等工作。每年3月末到4月初,正值槭叶铁线莲的花期,温韦华都会带着课题组成员去山里看看,这些长在悬崖峭壁上的“精灵”还好吗?在这早春的灰色崖壁上,一丛丛开满白或浅粉花朵的植株甚是引人注目,给寂静的山谷增添了勃勃生机。

“什么时候,这番美景能被更多人看到?能让游客在植物园看到珍贵的槭叶铁线莲?”这是一直萦绕在温韦华心头的问题,也成了她和同事们进一步开展研究的目标。

北京动物园是唯一一家饲养和展示川、滇、黔三种金丝猴的动物园,能一次性看全这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样的迁地保护离不开饲养员多年的辛勤付出。

北京动物园饲养队副队长刘学锋告诉记者,黔金丝猴现存数量比野生大熊猫还少,十分珍贵,国内的动物园里,北京动物园是唯一有黔金丝猴种群的动物园。“衣食住行”都需要悉心照料,它们才有可能安心繁衍后代。多年来,饲养员们为黔金丝猴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营造舒适生活环境、提供充足医疗保障,让它们得以繁衍生息。两只黔金丝猴在10年内已经在北京动物园生下三胎,并且全部存活。

“有一次,刚产完仔的母猴不会处理脐带,我们的饲养员用剪刀近距离帮它剪掉,这些都离不开饲养员平日的精心照顾和亲密关系的建立。”刘学锋说。截至目前,北京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共有近400种超5000只,这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每年都在“刷新”北京在动物保护方面的“成绩单。”

据了解,北京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其中以北京植物园、北京动物园等市属公园为代表的园林在植物就地保护发展、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应用、园艺展示和景观建设等方面处于前列,适地适种、就地保护方面工作成果显著。

“客人”常来常往,“鸟类大熊猫”曾经出没

眼下,大批候鸟正在过境北京。这些“客人”有的会“擦肩而过”、有的会短暂停留、有的甚至可能会留下不走。随着北京生物多样性的日渐丰富,近几年,在市属公园观测到的候鸟种类越来越多,甚至包括被称为“鸟类大熊猫”的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候鸟的到来和停留,是北京环境变好最有力的证明。”

在颐和园、天坛公园、玉渊潭公园、北京植物园和北京动物园这5家,每个月都会有几名特殊的工作人员出现,他们背着望远镜、高清相机、长焦镜头,行走在公园的林地、湖边、山区,寻找鸟的身影。这是北京公园管理中心2019年立项的科研课题“北京城市公园鸟类多样性调查”,专门选择自然景观和植被环境各具特色的5家公园,调查鸟类多样性特征。

“颐和园有山有水、天坛林地集中、玉渊潭游人多、植物园有郊野特色、动物园拥有丰富的动物环境,样本环境丰富,调查结果就会更加科学。”课题负责人、北京动物园崔多英博士介绍,经过连续两年的调查监测,在市属公园共记录到鸟类218种,占北京市有记录鸟类种数503种的43.2%。

“最让我兴奋的一次,是发现了青头潜鸭。”崔多英说,今年3月,他听闻观鸟爱好者说有青头潜鸭在圆明园出现,抄上设备就直奔现场,拍下了珍贵的画面。

“有多位观鸟拍鸟爱好者说,青头潜鸭光临圆明园的前一天,曾经出现在颐和园。”崔多英多方证实之后,也将这一珍贵的记录补充进了鸟类多样性调查。

珍贵“客人”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市属公园。在北京植物园和颐和园,几乎每年都能发现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鹰鸮和东方角鸮利用高大乔木的树洞繁殖。“黑头䴓这种鸟,以前很少见,找半天才能发现一两只,现在在公园里走一走,就能发现二三十只。”北京植物园“基于生物多样性调查保护教育活动探究”课题负责人陈红岩说,不仅是黑头䴓数量增加,他们在调查中还发现了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极度濒危等级(CR)的低斑蜻。

今年春季,玉渊潭公园工作人员发现,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燕隼在公园西湖灯塔顶部成功繁殖孵化出4只幼鸟,顶级掠食性鸟类能在市属公园安家落户,说明北京城市公园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康完备的生态系统。

据了解,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在全国公园行业内率先开展了园林植物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提高生物、物理防治比例,广泛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生物天敌的投放量已从2009年的2亿头增长到目前的12.5亿头,各公园悬挂各种诱捕器、诱杀灯达到3万余组,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工作并举,有效维护了生态的自然平衡。

【展望】

守护种质资源,着力多样性保护

市公园管理中心科技处处长宋利培表示,北京公园特别是市属公园,是北京城市的重要宜居元素,在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方面具有突出作用。未来,市属公园将继续扩大对公园园林绿地和自然植被的保护范围,建立多功能生态保护区,通过维持公园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更适宜的条件。

市属公园还将继续加强濒危动植物保护,努力开展迁地保护,在北京动植物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方面,通过丰富的科普活动,将更多科普知识传递给更多市民游客,号召大家共同保护自然、守护生物多样性。

【补白】

数说生物多样性

11家市属公园绿地面积:1199.8553万平方米

水体面积:361万平方米

现有一级、二级古树名木数量:13973株

记录栖息鸟类:218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