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由16个角度不同、倾斜度各异的弯道组成,包括非常少见的360度回旋弯。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位于延庆赛区,属于小海坨山区域,规划面积约16平方公里,海拔最高点2198米。赛道由16个角度不同、倾斜度各异的弯道组成,从空中俯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小海坨山脚下,因此被称为“雪游龙”。

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将承担雪车、钢架雪车、雪橇三个项目全部比赛内容,共产生10枚金牌。

近日,新京报记者探访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了解这里的独特构造。

关注1

由16个弯道组成 最高设计时速达135公里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赵北亭介绍,延庆赛区核心区位于小海坨山南麓,海拔2198米,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建设难度最大的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位于延庆赛区西南侧,赛道全长1975米,垂直落差超过120米。北京冬奥会期间,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将承担雪车、钢架雪车、雪橇三个项目全部比赛内容,共产生10枚金牌。

雪车起源于瑞士,从第一届冬奥会就被列入比赛项目。雪车的平均时速在100公里左右,最高可达160公里,高速行驶是雪车比赛的最大看点。雪车比赛所用赛道与雪橇和钢架雪车相同,并与钢架雪车共用一个起点,赛道长1200米至1650米,落差在100米至150米之间。

雪橇起源于瑞士及北欧地区,因斯布鲁克1964年冬奥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雪橇比赛所用赛道与雪车和钢架雪车相同,但起点不同。比赛线路男子长1000米至1350米,女子长800米至1200米,道宽最大值1.5米,全程设11至18个弯道。其赛道坡度需要专门设计,落差在100米至150米之间。在运动员出发250米左右的距离后,能够达到80公里/小时的速度。

而钢架雪车,顾名思义,则是使用主要以金属为材料制成的雪橇。因为过于惊险刺激,曾两次被取消冬奥会资格,直到2002年才在冬奥会项目中稳定下来。钢架雪车设男子、女子各一个项目。它和雪橇比赛最主要的区别是,其需头朝前俯卧滑行。钢架雪车比赛所用赛道与雪橇、雪车相同,并与雪车共用一个起点。赛道长1200米至1650米,落差在100米至150米之间。

据了解,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是我国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它由16个角度不同、倾斜度各异的弯道组成,包括非常少见的360度回旋弯。从空中俯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小海坨山脚下。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最高设计时速可达135公里,因此,也成为北京冬奥会最快的赛道。

关注2

“地形气候保护系统”打造冰面最稳定赛道

雪车雪橇项目被誉为“雪上F1”,具有速度快、比赛难度大、专业性强等特点,是冬奥会最具观赏性的比赛项目之一。全球范围内,雪车雪橇赛道仅有16条,远比F1赛车赛道少见。

雪车雪橇赛道均为露天而建,随着不同季节、不同时段日照温度的变化,冰面的硬度有所差异。全世界其他的赛道均位于北坡,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受地理条件制约,是唯一一条在南坡的赛道,冰面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冰面质量,成为设计团队面临的一大难题。

针对这个问题,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设计团队研发出了独特的“地形气候保护系统”,这样不仅克服了气象条件对赛道的影响,同时还能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地形气候保护系统”是通过地形、遮阳棚、遮阳帘构成降低太阳辐射对赛道影响的一套系统。其中,钢木组合结构的遮阳棚安装在赛道上方,集保温、防水、天然防腐功能于一体。与其他国际赛道相比,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遮阳棚面积更大,而且在赛道的不同位置,长度都不一样,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遮阳帘悬挂在赛道两侧,遮阳帘的长度做了加长处理,外面设有一层反光的材质,同时上面有一些微小的孔洞,提升透光率和通透性,对风阻也有一定减小。遮阳帘在赛时可以完全拉开,不影响观众欣赏比赛。

通过“地形气候保护系统”,使得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成为全世界冰面最为稳定的赛道。目前,这项技术已经申请了专利。据了解,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已获得授权专利73项。

关注3

赛道喷射一次成型 精度控制在10毫米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北京市冬奥工程竞赛场馆中设计难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新建场馆。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是一个半U型混凝土浇筑结构,混凝土里预埋误差不能超过5毫米的冷凝管,通过在表面制冰最终形成赛道。虽然整个过程看似并不复杂,但1975米长的赛道浇筑要一气呵成,一次成型很难。而16个弯道各种弯度、各种落差交织在一起,赛道建设要精细到每一个角度、每一个曲面、每一个毫米级的细微之处。

“可以说,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不是建出来的,而是‘绣’出来的。”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延庆场馆建设处处长刘利锋说。

以混凝土喷射来说,全长179米的回旋弯赛道分为4个制冷单元,弯道曲率大且全部为高墙段,每个制冷单元均需持续喷射20小时以上,是对混凝土喷射手体力与技能的双重考验。喷射手在高强度、高难度施工条件下,须确保赛道喷射一次成型,精度还要控制在10毫米。

在这样的困难下,为建设这条空间三维扭曲、能够承受反复制冷、融化的混凝土赛道,建设者研发了全新的混凝土材料,25名混凝土喷射手工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实现赛道一次性浇筑成功。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周博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