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伯阳是中国农业大学辅导员,冬奥期间他担任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塘坝区域赛事服务主管。他的工作很“枯燥”,每天就是重复地搬“铁马”、摆“铁马”、守“铁马”,围出一条引导观众进入场馆的步道。“铁马”是一种长方形的隔离装置,将一个个“铁马”连接起来,可作为控制人流和车流的临时护栏。
我工作的地方看不到精彩的比赛,也没有振奋人心的欢呼,但却守护着落客区通往赛场的重要通道。“铁马”是我的工作“伙伴”,它们和我们一起守住场馆的“大门”。
2月11日18时50分,前来观看男子钢架雪车第3轮比赛的观众已完成安检登车了。接到指令,我和十来位志愿者带上指挥棒、扩音器、警戒带和21只“铁马”,赶到工作区域:一条从落客区5号路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检票隧道入口大约500米长的路,包括车辆混行上坡路和一座塘坝。
大家分头行动,只用了十几分钟,就用21只“铁马”围出了一条步行道,再按事先指定的位置站好,我的岗位就在入口处。这时,入场观众已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延庆的气温特别低,手一会儿就冻僵了,阵阵寒风直往嗓子眼儿里灌,我们不停地提醒入场观众:路滑,有坡道,大家注意安全……
“你知道吗?中国选手闫文港实现中国钢架雪车项目奖牌数量零的突破……”23时,比赛结束了,从赛场出来的观众,手里挥舞着小旗子冲我激动地大喊,当时我瞬间“破防”了。是呀,虽然守在场外,不能亲眼观看比赛,甚至连欢呼声都听不到。可从观众那儿第一时间知道中国健儿取得了好成绩,作为志愿者,一切的付出都值了。
说起工作伙伴“铁马”,我有很多工作诀窍要分享:一个“铁马”有十几斤重,每次需要围出引导观众进入场馆的步道时,我们十几个人得把“铁马”搬上搬下,经常累出一身汗。有时寒风吹过,大家只好在原地蹦一蹦、跺跺脚,暖和一下。
延庆的风特别大,虽然“铁马”很重,但如果随便放在坡道上,一阵大风吹来它也会被刮得东倒西歪。为了不让这些大块头剐到入场观众,“铁马”的摆放要特别讲究。此前,大家研究了三四天,演练了无数次,才找到了合适的摆放方式。“铁马”摆好后,我们还要用警戒带把它们连接好。有时,风太大了,我们就守在“铁马”边上扶着它。
“铁马”存放区域离摆放点约200米,为了方便运送,我还借来了两个小推车。可步道是个坡,小推车上放“铁马”,下坡时会出溜,上坡时很费力,需要1个人推3个人扶,才能安全地将“铁马”护送到位……大家休息时,常开玩笑说,我们十几个人就是为场馆赛区“守大门”的。可转念一想:赛场外的通道就是我们赛事服务志愿者的冬奥“比赛场”,我们为北京冬奥出了一份力,守好“大门”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