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段家庭小视频引发的争议震惊了。家庭小视频的梗概是:一男子阳性第二天仍和俩孩子坐在一起吃饭,他的妻子看到后吐槽,男子依然边看手机边不停夹菜,并且满脸不屑。

一定程度上,舆论层面的反应和男子妻子的反应差不多,都认为男子不该跟俩孩子坐在一起吃饭、甚至在家也最好戴上口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有一说一,谁都清楚妻子是怕男子把病毒传给孩子。所以就主观层面而言,无论是妻子的吐槽,还是舆论层面的指责,都是可理解的。但底线却必须把握住:阳可能是迟早的事儿,但不负责任的态度让人生气。

之所以强调这个底线,就在于很多人在争议的过程中已经逾越了“讨论和批评”范畴,走向简单粗暴的人身攻击。

典型的如“不配为人父亲”论、再就是“自私自利”论、还有就是扣“对待疫情毫无责任感”的大帽子。并且在具体的表达中,用词都极其恶毒,以至于所谓争议,更像是“斩杀现场”。

从某种意义上说,男子妻子拍下“这一幕”前,应该也清楚“全家人阳”是迟早的事。除非男子稍微不适就选择去酒店抗阳。可即便如此,好像也不能完全幸免。因为有医学研究表明,感染者在病毒的潜伏期、发作期、结束期都有传染性。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已经阳了,不管是否分住、分餐,都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如此掰扯,倒不是说男子的做法就是对的,而是舆论层面不讲科学的指责逻辑,如果再不加以克制,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要知道,“阳可能是迟早的事儿,但不负责任的态度让人生气”更强调后半句“不负责任的态度让人生气”,因为男子妻子拍下“这一幕”不是为证明孩子会不会阳,因为什么阳,而是想证明男子在乎不在乎俩孩子。

至于男子在外面是不是“对待疫情毫无责任感”,即便有“对待家人都毫无责任感,更别说对待别人了”的逻辑存在,也依然无法绝对证明男子在外面“对待疫情毫无责任感”。

谈论这一点,就想说在看待这一幕时,别急着往公共领域迁移,而是要基于家庭小视频本身的建构视野进行看待。

唯有如此,才不至于把“情感较量”搞成“道德批判”,把“科学事实”搞成“原则臆断”。因为就实际情况出发,一家人因为一个人阳了而全阳的情况挺多的。

当然也有例外,就是有人对自己的情况把握得比较好,及时进行回避。但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不太现实。

所以普遍而言,一家人只要有一个人阳了,而且都生活在一起的情况下。基本上就是“阳可能是迟早的事儿”。并且在这个问题上,即便网络上疯传各种家庭分餐、分住的操作,也只能说是情感层面的展现,而非是“真的管用”。退一步讲,可能就算真的管用,也只是延迟感染,但很难杜绝感染。

提调这个事情,不是说分餐、分住不值得提倡。而是基于科学层面的理解意义不大。但是对于亲人之间的互动却是必要的。所以还是那句话,牵涉情感的事情,不能用简单的道理去解释,更不能用道德大棒去唤醒,它本身是个自觉的事情。

由此再去审视舆论层面那些恶毒言语,总觉得所谓恶毒言语就是人对人的无端指责,不仅跟科学无关,跟所谓公心和善意也无关。说到底,比起“男子阳性后仍和俩孩子同桌吃饭”折射出的“不在乎”,恶毒言语本身的肆无忌惮更加可怕,更需要我们去抗拒和消解。毕竟它关乎公共层面如何介入私人印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