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严肃的虾米”(6月份即将毕业)在参加完上海举行的多场高校毕业生线下招聘会后,因为薪资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准备的简历一份都没发出去,便发布视频吐槽招聘会平均薪资5500太低。可没想到的是,他的吐槽非但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反而遭到“眼高手低”论的强势阻击。

一定程度上,“严肃的虾米”在吐槽的时候确实充满阴阳怪气。比如轻蔑地提到“拉人头的HR”、“听说我是硕士两眼冒绿光”、“哼,仔细一问原来是在招电话接线员”、“大家还是你来我往讨价还价”、“整个场面像极了那种菜市场”。如此种种,确实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


(资料图)

不过说回均薪5500的问题,“严肃的虾米”强调的“这个价格在上海,说实话听起来不是特别人道”却还是很值得玩味的。因为他吐槽半天,也并不是自暴自弃,而是面对就业环境的严峻现实感到困惑。

从某种意义上讲,以过渡姿态面对工作和以吐槽态度面对工作并不矛盾。前者强调的是务实态度,后者强调的是不满情绪。说实话,作为上海大学的文学硕士,“严肃的虾米”应该也是有自己的文学理想的,这个文学理想不见得一定是成为知名作家、知名编辑、知名记者,很可能他只是希望找到薪资可观的一份相关工作。

因为即便是大学生满大街的当下,一个人能读到硕士,总还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并且这份努力不只是个人的努力,也包含所属家庭的共同努力。所以毕业后要是找不到一份符合预期的工作,自然是很苦闷的。

当然这背后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整体大环境不景气是一回事,市场对个别专业的需求小也是一回事。毫不夸张地讲,就国内的人才需求市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理工科都比文科好就业,而且待遇方面也是如此。以至于文科专业的尽头就指向考公考编。

而且单纯的以就业市场的薪资水平来看,如果薪资出现倒挂学历的情况,这本身也是值得深思的事情。虽然像“严肃的虾米”这类毕业生,终归会为了生活选择过渡工作,但是从社会建构层面来看,如何最大限度地释放“知识进阶”和“阶层跨越”的正向势能,更关乎着整体人力资源如何发挥最大的效能。

因此在面对“严肃的虾米”的吐槽时,就别扯“眼高手低”了,而是要基于现实承认“这确实低”。因为以上海的消费水平,5500很可能连衣食住行都难以维系。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会“饿死”、“冻死”、“裸奔”,而是这样的收入很难让一个年轻人放开身心去发展自身。

因为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在《当工作消失时·城市新穷人的世界》一书中就明确提出,根本上而言,如今市中心聚居区的诸多问题——犯罪、家庭破裂、福利、社会组织水平低下等等——都是工作消失的后果。

虽然我们都知道,所谓的“毕业即失业”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工作消失”。但是类似“严肃的虾米”的困境,也就是“自身的希望”、“家庭的希望”、“全村的希望”不再容易实现时,这本身会挫伤“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朴素读书信念。

诚然读书还有很多别的意义,但是回到生活本身,如果这一朴素的信念都得不到实现,那么意味着别的追求也仅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在看待“严肃的虾米”的吐槽时,即便听得不舒服,也还是要看到其背后的困境和无奈,唯有如此,我们才有机会基于现实,从社会建构层面反馈这种迷惘和困境。

说到底,“别人能干的事,你为何不能干”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解法,它对于单独的个体或小团体来讲,可以用作过渡,但是从整体的社会建构层面来看,总拿“眼高手低”指责大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逻辑上的偷懒。因为这跟指责爱迪生不去当电工是一个道理。

所以对于“严肃的虾米”的吐槽,无论是舆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还是多给予一些理解。首先要把吐槽当成情绪去看待,而不是当成认知去对待。换句话说,哪些话我们该当回事听,哪些话不该当回事听,一定要有个理性的认知。只有这样,舆论争议才能摆脱歇斯底里的模样,走向就事论事的境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