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在网上晒出一张“学校奖励30元的券”,纸券上面清晰地写着“冷江一中强基班奖励券30元,请家长配合,予以兑现”,并且上面还盖了学校的公章。对此虽然网上的主流看法是“学校请客,家长买单”,但倾向上也不完全是吐槽的,因为有一部分人认为,只要事情是真的,孩子确实也表现很好,奖励30元也没什么问题,而唯一存疑的是,这事应该提前跟家长沟通一下,也就是避免给人一种“先斩后奏”的违和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只是蹊跷的是,纸券上面学校的公章没有任何编号,可能有人会强调这个奖励属于非正式行为,可以不用带编号的正式公章。但是媒体向冷江一中工作人员求证时,不仅提到公章有问题,还指出学校没有所谓的“强基班”,直言肯定是假的,并表示莫名其妙。

另外冷江一中的工作人员也称去问过了,根本没有这种事情,并且强调很受困扰。与此同时声辩称:你看哪个学校去发这个券,不可能嘛,要么发也是发奖状。不过对于此事,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开始介入调查,也就是说,不管真假,这事好像真的闹大了。

到此为止,如果说不是学校统一的操作,那么很可能就是个别班级小范围的操作,也可能是学生伪造券跟家长要钱、还可能是段子手恶意编排吸引流量。只是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已经让这件事闹剧化了,而且还是出圈的那种闹剧化。

要知道,无论是个别班级小范围的操作,还是学校的操作,唯一的区别在于被追责的主体不同,也就是“追责班主任还是追责校长”的问题,而回到公共影响上,就是方式方法不妥当的问题,而非真有什么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影响。

至于“学生伪造券跟家长要钱”,这种可能性是比较大的,但是基于现在“家长群”的存在,家长想要戳破几乎是分分钟的事情。所以理论上讲,好像也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回到现实里,保不准有些学生脑洞大开玩出这种操作。

再就是“段子手恶意编排吸引流量”,这种可能性也有,但是基于牵涉到公共影响,如果真是段子手为吸引流量恶意编排,只能说这是一种基于闹剧为先的作死行为。一旦要是查实,必须要严肃处理的。

因为对于这样一张“学校奖励30元的券”,对于舆论来讲,看似只是一句“学校请客,家长买单”的戏谑梗,背后却是对学校名誉极大的损害,甚至在家长本就已经深陷“教育焦虑”的情况下,这无异于在给家长和学校添堵。

所以,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在面对类似的事情时,如果在没有足够信息判断是非时,最好先别急着下结论,最好先用常识常情去比照一下,再谨慎给出判断。否则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就开始各种“乱转乱说”,最终只能是被动地卷入闹剧当中,以至于不管事情真假,闹剧的困境已经真真切切地摆在眼前了。

还有就是,作为对“学校奖励30元的券”的质疑,撇开真假不说,更重要的是,在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学生这个中间人怎么就变得没有作用了呢?正如有人就直言,就算“学校奖励30元的券”在逻辑上有些尴尬,但是本质上好像没什么“诡心”。

因此就舆论层面的“学校请客,家长买单”的声音来讲,本身就没有把教育促成往“三位一体”上理解,也就是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之间只有互相要求,没有互相合作。这其实也是当前“教育焦虑”中比较难解的部分。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作为学校(老师)和家长,如果单独去询问,都感觉彼此不理解自己的难处。同样的学生和家长也是如此,这使得教育本身在关系内部就产生情绪上的内耗,所以稍有风吹草动,就容易先入为主地进入质疑,紧接着讨伐,最后就是让官方下场“一锤定音”。

可问题是,如果不分大小,不管真假,不论是非的进行质疑、讨伐、定性,那么除了舆论层面消耗了大量口水,作为学校,学生,家长也会因为这样的风波越来越陷入“不作为”的困境。因为任何事情一旦闹剧化,不管最后影响多大,所牵涉的任何一方都会被折腾到沉默的地步,而这个问题远比闹剧本身更值得重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