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年轻人找工作难成了一个社会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大媒体不遗余力地“抨击”孔乙己,呼吁年轻人要脱下长衫,放下读书人的架子。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各种励志故事层出不穷,甚至都开始虚构剧情了,属实有点可笑。

前段时间,某媒体报道的一篇95后男生从国企辞职选择与妻子一起收废品故事,迅速引发了舆论热议。


【资料图】

故事里是这样描绘的:95后丈夫在国企工作,妻子宋女士从事会计工作,因为丈夫经常外出奔波,照顾家人的时间很少。于是两人去年9月相约辞职返乡开了废品收购站,其乐融融。

按照传统观念,国企与会计无疑是两份非常体面的工作,而收破烂则不那么体面,但两人仍然义无反顾地辞去体面工作,开始收废品。

由此媒体引出了比较高大上的主题:脱下孔乙己长衫收废品,不再心累。

你看,人家小夫妻俩明明有那么好的工作,都能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从事收废品的工作。那么你们大学生去送外卖,去工厂做流水线工人,又有何不可呢?

于是一个个权威媒体大肆宣扬起这个案例,可谓是“正能量”满满。

但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当这件事火了之后,这则新闻的当事人却站了出来,称大家先别喝这碗鸡汤,事情被断章取义,不是大家看到的那样。

当事人表示:自己最初只是在某红书上随便记录了自己的生活,然后某个记者联系她,在没有征得她同意的情况下发了她的视频,还私自盗用了她的个人照片。

更为关键的是,关于她的报道全是断章取义和恶意引导,因为她并不是主动选择成为收废品的,而是迫不得已才选择这个行业。

而且还是和家人一起做的,后期也完全不确定自己的工作方向,然后就被这样拿来当正面例子宣传了......

当事人非常不希望大家看到她的故事后被引导脱下长衫,因为她是被迫选择收破烂,而不是什么出于勇气做了这个决定。大家要好好工作,不要随意就想辞职创业什么的。

事情发酵后,当事人第一时间联系了当时采访她的人,没想到对方却玩起了消失,不管当事人如何质问,对方都不理睬。

这家媒体费尽心机把未经当事人同意的事拿出来报道,然后大肆宣扬要“脱下长衫”,要勇于从事任何工作。

但故事当事人呢,却亲自下场奉劝大家“不要被一些媒体盲目引导,父母养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让我们脱下长衫的”。

这么励志的一则新闻,却被当事人亲自下场锤得如此彻底,这样的“励志新闻翻车事件”,如今还真不少见。

前段时间为了鼓励就业,央媒报道了一篇“95后夜市夫妻日入9000元”的新闻。

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爱较真的网友不干了,经过一番缜密的计算后,发现这对95后夫妻靠摆摊不可能日入9000,这不现实,并纷纷@税务部门进行调查。

后来事情闹大了,这对夫妻也不得不出面解释,当天营业额达到9000多元是个例外,因为有摄像机采访,生意比平时好了很多,平时日营业额在六七千左右。

而且摊位上也不止他们夫妻两人,还招了另外两个员工帮他们一起卖。

所以真实的数据,应该是4个人营业额日入六七千,这样的数据才真实多了。

“孔乙己该不该脱下长衫”这个问题,其实我是持支持态度的。

受全球经济下行影响,各大企业都不好过,社会劳动力明显过剩了,每年上千万应届大学生出来,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不够了。

在这种情况下,有工作好过没工作,先找份工作养活自己,未来再好好规划出路,这是可行的道路。

但媒体不应该太执着于“该不该脱掉孔乙己长衫”这个问题,而应该潜移默化地宣扬靠着勤劳的双手去致富没什么丢人的这个观点。

现在的励志新闻问题在于“太励志了”,要么摆摊日入9000元,要么捡破烂买车买房,太虚了。

好像就给人一种只要眼光不挑剔,做啥都能财富自由的感觉。

我有理由相信这些报道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让大家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

但官媒总是用这种金钱刺激、极端职业的差异来当做典例报道,就很难让人找到接地气的感觉,他们总是喜欢揪住个例来佐证他们的观点。

但个例又怎么能代表民众的普遍情绪呢?

这就让官方媒体报道的事情常常被网友质疑,因为这些报道确实与民众生活严重脱钩,根本无法深入到社会底层,无法体会到底层民众真实的生活状态。

如今都出现了“国企辞职收废品”这种虚假故事,连报道最基础的真实性都无法保证。

那他们的观点,又能说服多少人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