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淄博最近挺火的。不仅烧烤火、鸭货热,就连满身肌肉的鸭货小哥也很火热。火热到什么程度呢?一名女游客在众目睽睽之下,竟然上手摸了鸭货小哥的肱二头肌。虽然女游客也礼貌性地询问过“能否摸摸”,但从鸭货小哥全程的局促不安来看,总觉得他还是不那么情愿。


【资料图】

当然,可预料的是,舆论层面的瞬间爆燃。最严重的指控是:“这就是性骚扰,抓起来。”但更多的声讨停留在“这不合适”、“性别互换,凌迟起步”,尤其是那句“他是做鸭的不是做鸭的”,更是把行为的违和感形象地描述了出来。

从观点上讲,这算不算性骚扰行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放到现实当中,既然是公开的,并且鸭货小哥也没有拒绝,女游客又是带着玩笑的,那么硬往性骚扰行为上推导,显然挺难的。

可即便如此,却并不意味着“摸肌肉的行为”是适当的。因为从情境涉入角度讲,女游客虽然全程玩笑化了行为,但是行为本身的“消费肉感”依然是存在的。所以人们强调“不合适也好”,“性别互换、凌迟起步”也罢,并非是觉得鸭货小哥被摸后就“失贞”了,而是这样的行为在公共场合下影响不好。

这里的影响不好,当然不是针对“男女授受不亲论”。而是基于性别互动下的“正确性”,这样的操作容易引发性别对立情绪层面地发酵和蔓延。要知道,在牵涉男女性别的事情上,即便很多时候,媒体叙事刻意回避性别问题,可舆论层面还是会不自觉地用性别互换去追问。

在这种前提之下,“淄博鸭货小哥被女游客摸肌肉”一事自然也是躲不过去的。所以,当事女游客被骂、被声讨自然是可预料的事情。平心而论,真要是男游客把鸭货小妹给摸了,很大程度上,就不只是被骂的事情了,很有可能无法正常离开淄博。

之所以提调这个反差,并非是想在绝对正确性上实现对等,而是想通过类似的事情从根源上掰扯一下在性别议题上的“失衡感”。可能很多人都发现了,面对牵涉男女性别的是非议题,“性别互换,凌迟起步”确实已经是当前舆论层面的一种现实。

导致这种现象虽然也是有根源的,但是长久来看,如果不基于事实逻辑进行掰扯,而只是基于根源前提进行圆说,最终的结果自然是越来越不可开交。就家暴来讲,“男打女”的舆论反应是“太刑了,必须拘”,可换成“女打男”,舆论反应却变成“极个别,逼急了”。

怎么说呢?这两种说法可能就是事实,可综合下来看肯定也有不是事实的时候,也依然被定义成这样的情况。而这就是我们需要掰扯的问题,也就是不能让现实走向绝对的刻板印象。毕竟谁都想站在事实和道理之间被对待。

所以对于“淄博鸭货小哥被女游客摸肌肉”引发的争议来讲,能不能摸是一回事,关键在于“性别互换”之问背后的症结能否被正视。因为只有解开了“性别互换”之问背后的症结,再去看待能不能摸可能才有意义,要不然吵来吵去,也只是很表面地搞性别对立,非但无法争出高下,还可能形成更板结的性别敌意。

换句话说,当前在舆论层面引发争议的“性别事件”,其实大多数都不那么严重。就拿“淄博鸭货小哥被女游客摸肌肉”这种事情,本身严重吗?谁都清楚不严重,就算鸭货小哥有局促感,显得不愿意,但好像也没到了“被冒犯”的地步。

甚至追根究底的讲,就算行为本身的“消费肉感”存在,也会因为公开的玩笑氛围消解殆尽。如此强调,不是说女游客的行为就不存在问题,而是存不存在问题,只要能回到事实和道理上去公允地看待,那么舆论层面的反应就不至于那么强烈。换言之,大家都知道摸不坏,可就想问一句:“性别互换行不行?”

因为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再去论“摸一摸”的行为,才可能得到更公允的定性。要不然,长此以往,性别议题上的“失衡感”会越来越强,除了会影响男女互动在现实上的共识,还会让男女群体之间的对话越来越艰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