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胜利日阅兵,这已经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的第二次红场阅兵。与往届相比,这次无论是参阅人员,还是亮相的装备规模,都显得“平淡”许多。具体来看,今年的红场阅兵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否与克里姆林宫日前遭两架无人机袭扰有关?


【资料图】

为何空中方阵罕见缺席?

当地时间5月9日10点,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8周年阅兵式在莫斯科红场举行,1万多名军人、125件各类武器装备接受检阅。此次红场阅兵同样以仪仗连在《神圣的战争》歌曲伴奏下向广场送入俄联邦国旗和胜利旗——伊德里茨第150步兵师的突击旗开始。由陆军总司令指挥,由国防部长检阅,总统普京在徒步方队接受检阅前发表讲话。

随后,地面装备方阵亮相,包括T-34坦克、“回旋镖”装甲车、S-400防空导弹系统、“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系统、“亚尔斯”洲际导弹,以及多款轮式车辆受阅。值得注意的是,战斗机等空中力量罕见缺席。

据报道,往年俄罗斯各大城市会举行不同的庆祝活动庆祝胜利日,但出于安全考虑,今年至少有6个地区的20多个城市取消了活动。据报道,这主要是由于克里姆林宫日前遭无人机袭扰。

评论员张学峰分析认为,俄罗斯空天军缺席胜利日阅兵,也是基于安全的考虑,主要是因为GPS干扰之后,俄罗斯空天军的飞机在超低空飞行受阅,特别是大规模密集编队飞行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受到肩扛式导弹的袭击,造成次生的事故。

轮式装备首次唱主角

外界还注意到,除了T-34履带式坦克以外,其他装备均为轮式装备。这在俄罗斯历次红场阅兵中,还是首次。

评论员秦蓁认为T-34是一个情怀象征物,更多的是为了凝聚民心士气。至于这次红场阅兵大量出现轮式车辆,其实符合当今世界的潮流,履带式车辆虽然越野能力强,但缺点是重量比较大,行进速度比较慢,而且一旦履带损坏的话,它的更换维修也相对麻烦一些。而轮式车辆的轮胎发生故障损坏的话,维修较方便,一般的越野它也可以完成,很适合高机动的反恐等快速反应军事行动。

无人机袭扰克宫引发俄乌嘴仗

谁是幕后真正策划者?

5月3日,克里姆林宫遭无人机袭扰的事件震惊世界。截至目前,克里姆林宫针对这次袭击事件公开的信息依然十分有限,仅最开始表示有两架无人机抵近,俄方及时通过电子战系统采取行动使无人机失效,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俄乌美各方随即展开了激烈的舆论战,将事件变成了“罗生门”。外界普遍认为,乌克兰方面的嫌疑最大。不过,这种“特种战”具有隐蔽性、突然性,最终的认定需要一个过程,谁是责任方甚至可能要很久后才有定论。

秦蓁分析认为,从正常的逻辑来讲,是乌克兰做的,因为被攻击的目标是俄罗斯的象征性建筑,也是俄罗斯总统办公的地点。西方的观点是俄罗斯自导自演,但是从当下来看的话,这种逻辑似乎站不住脚。

俄境内多地遭无人机攻击

乌宣称培训了1万名操作员

事实上,近期俄境内遭到敌人无人机袭击的不止克宫。只是因为克林姆林宫的影响力大和受关注度高,才被全球舆论聚焦。

俄罗斯紧急情况部5月5日通报称,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伊里斯基炼油厂当天再次遭到无人机袭击并发生火灾。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报道称,发动袭击的是一架乌克兰无人机。5月3日和4日,俄南部包括伊里斯基炼油厂在内的两座炼油厂也先后遭无人机袭击,并起火燃烧。此外,据俄新社报道,塞瓦斯托波尔市市长拉兹沃扎耶夫,5月7日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超过10架乌克兰无人机于6日晚至7日凌晨试图袭击克里米亚。

据《俄罗斯商业咨询日报》报道,乌克兰数字化转型部部长费多罗夫表示,乌已完成第一阶段“无人机军”项目任务,其间培训了1万名无人机操作员。他表示,在该项目框架下,乌计划组建60个武装无人机操作员连。目前已从多国筹集3.25亿美元以支持该项目,用于生产和训练使用无人机。

另外,从装备性能来看,乌克兰已经有多款无人机能够从乌境内飞抵莫斯科。俄军事专家季什科维茨在社交平台表示,根据视频画面分析,这类似于乌克兰的PD-1和PD-2无人机。PD-1无人机翼展3.2米,可以携带8公斤的有效载荷,在空中飞行长达10小时。PD-2无人机更小一些,可携带达3公斤的有效载荷。这两款无人机都拥有从乌克兰飞抵莫斯科的能力。

此外,之前曝光的乌克兰UJ-22无人机也具备这种能力。

至于这两架无人机是从哪里起飞的,俄罗斯专家们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乌克兰境内或乌方控制区;另一种是在俄罗斯境内甚至就在莫斯科周边。以PD-1无人机为例,它所有的零部件都可以收纳在一个三层箱子中,两名成年男子就能轻松搬运,并且只需要20分钟就可以完成组装,做好执行任务的准备。因此,尽管莫斯科部署密集“铠甲”弹炮合一系统等先进防空力量,但还是难以应对无人机等“低慢小”目标。

也有分析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俄军人员麻痹大意,想都没想到有人敢对克宫发动攻击,毕竟全部防空系统同时失效几乎不可能。这起事件也必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更加重视构建要地防空体系的“风潮”。

作者 |秦风,深圳卫视《军情直播间》主编

编辑丨刘立平,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