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自驾进罗布泊车队失联者被找到已遇难”的消息释出,早前的“3死1失联”变成“4人全部遇难”。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可预料的结果,毕竟救援队发现失联车辆时,已有3人无生命体征,如此之下,失联的另一人自然也是凶多吉少。

要知道,新疆罗布泊国家级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夏季高温时,地表最高温度可达70摄氏度左右。如此之下,如果没有好的防护措施、没有足够的水和食物,就如同被死神拖着走一样,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倒下了。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并不是认为4名遇难者和自驾车队不懂这个道理,而是他(她)们低估了罗布泊这种无人区的险恶。因为车辆一旦遇险,车上就不能待了,得找个避阳光的地方,不然人体水分蒸发量大,脱水后很容易死亡(无法及时补给水,而且温度又很高)。


(相关资料图)

据报道称,从2017年开始,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曾多次发出通告:严禁一切社会团体、单位或个人进入保护区开展旅游、探险活动,一经发现将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其中除了是为保护无人区的动物,同时也是为保护人们的安全。由此再去审视早前警方发布的“3死1失联”通报,就能理解为何特意强调“未经批准穿越若羌境内国家级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因为这再次告诫自驾爱好者们,擅自进入罗布泊后果很严重。平安返回我们就不说了,万一出事儿可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儿。

不夸张地讲,从“3死1失联”通报释出开始,其实舆论层面的反思就已经开始了,也就是说,看待悲剧和带入反思近乎是同步的,并且主打一个“要敬畏自然,要遵守规定”。只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总有人把悲情反思搞成犀利指责。

也就是不顾4名遇难者还“尸骨未寒”,不顾遇难者家属还处于悲痛之中,就开始在网上各种犀利反思(指责)了。比如“只有驴的脑,却没有驴的体力,说的就是这些人”;再如“脑袋还能热得过地表温度”;还如“自己都不重视自己的生命,只能说,就当帮国家减少了四个养老负担吧”。

坦白讲,以上这些犀利反思(指责)要说有恶意,估计真还没有。但是在4名遇难者还“尸骨未寒”的情况下,这简直就是撒在家属们伤口上的盐。如此强调,倒不是希望公众也像遇难者家属一样痛彻心扉,而是对于悲剧的绝对反思(犀利指责),总该等到遇难者被安放、家属们过了悲痛的劲儿后。

因为这其中存在一个人道主义的问题。虽然从事理上讲,4名遇难者和自驾车队确实违背了管理规定,但是从情理上说,4名遇难者也是无辜的,因为就算做得再不对,也没到了付出生命代价的地步。

甚至说回整件事情,归根结底地说,原因出在车队管理和统筹上,因为根据网传的消息(不一定全面,有待证实)来看,前前后后,不管是直接导致悲剧的因素,还是间接导致悲剧的因素,都是比较低级的错误。

可是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所谓的“敬畏自然”总是在付出一定代价后才会有感触。以至于悲剧往往都是充满“不相信的眼泪”,而不是装满“一箩筐的教训”。也正因为如此,面对类似的悲剧,舆论层面更该大鸣大放。

但是大鸣大放要多集中在科普上,后怕上,而非是犀利的指责上。因为但凡悲剧发生后,意味着遇难者只跟家属有最直接地触动关系,而作为旁观者,悲情也好,反思也罢,既不要带入到痛彻心扉的地步,也不要冷漠成灭绝师太的模样。

因为回到悲剧的绝对命题——生死层面,于公于私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如何对待陌生逝者及其他(她)们的家属,意味着陌生人也将会如何对待我们及我们的家属。所以请不要在这个时候犀利反思了,起码言语上不要那么大刺刺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