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有一个非常热的词“新闻学”,就在日前,高考志愿填报前夕,考研名师张雪峰被人断章取义:“不要学新闻学”,在网络上引发不小的热议。

甚至于说截取的这一段话引来了985高校新闻学教授怒怼,声称:“张雪峰吃着碗里的饭把锅给砸了”。

一时之间,“新闻学”专业一石激起千层浪,到大学学习新闻到底值不值得?


【资料图】

很多的人都持怀疑态度,直至张雪峰正式回应,才让人后知后觉,原来是有人误导了大家。

根据张雪峰最新回应来看,他只不过是就事论事,针对一名新疆地区2022届高考成绩达到了590分的考生,他的高考成绩达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

当时这位考生有意向报考新闻学,他的家长就向张雪峰寻求帮助,问是否合适?

随即,张雪峰就说了那段话:“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

被掐头去尾的传播之后,很快、张雪峰的碎片化言论就在全网发酵开来。

也正是因为有此,才让“新闻学”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实际上不管什么专业,存在即有意义,高校开设专业也都是根据社会需求量而定的。

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张小强对此还特别说了:

新闻学专业能文能武,主流媒体依然是一个能吸纳就业的行业,进可以自主创业、到互联网大厂工作,退可以考公务员、到国有企业就业。

这么看来,新闻学专业似乎挺吃香的,就业前景好,出路多。

然而,这一次台风“杜苏芮”的到来,给福建泉州、北京门头沟、河北涿州、黑龙江等地带来了不小的灾害。

就是在此期间,8月3日,河北一官媒报道抗洪新闻时出错,再一次引爆舆论。

众所周知,有着小学教育文化程度的人都知道,在小学期间语文老师就教授过有关写新闻相关方面的知识。

一则新闻至少要包括“三要素”,专业的定义为“NTC”,是这么解释的:即新、事实、报道

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在事实基础上得有:时间、地点和人物。

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一幕,如图所示:

这是一则正能量的报道无疑,随后就有不少的官方媒体跟风报道,宣传。

只要是面对大事,咱们中国人始终都是坚定立场,相互帮助,所以才有了在一些灾害面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面。

只不过这事还真是出错了,弄巧成拙!有网友翻出报道的内容是错误的。

河北日报引用的素材是来源于人民日报在2020年7月20日发布的内容。

时间和地点以及事实不一样。

按照道理来说,这可是权威媒体进行的报道,应该是不会出错的。

因为新闻的编写流程是这样的,相关工作人员采集素材记录事实后,才会交由编辑编写内容,内容编辑好还得交由主管部门进行审核,确定无误才能进行发送。

流程是非常严谨的,只不过这次却“翻车”了!

有不少网友就此评论:

“不知是哪个不想付出任何劳动,抄袭他人成果,坐在有着空调的办公室里面弄虚作假的人写出来的”

“闭门造车,谁会相信你?”

“权威媒体犯这么明显的错误,属实是不应该”

类似于此的评论不在少数,的确值得深思。

很明显,这是一起非常明显而又典型的错误。

不过在大V胡锡进看来却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在事态发酵过后,8月5日胡锡进就此事进行评论:

“出现技术性差错很难免……就是把旧视频错档新视频发了……一件小事而已……删了就好”

试问,作为有着专业媒体背书的胡主编,到底是什么让你觉得这是一件小事。

新闻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真实性,如果说以“难免会有差错、百密总有一疏”来辩解,那样岂不是会对公信力造成极大的伤害?

好在错误被发现后,河北日报是及时站出来进行了道歉,态度非常诚恳,这是非常不错的。

发现了错误、承认错误,而不是为自身的错误进行辩解,都更易让人接受道歉。

在我看来,无论是权威媒体还是个人媒体,或是正在学习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们,都应该以此为戒,汲取教训。

传播真实信息是从事这一行业所有人的最基本道德底线,或是说工作素养。

不小心弄错,倒也无可厚非。但要是存心的,那就另作他谈。

接受教育是为了让我们学生更好地走向成才,也只有先学会做人,树立正确三观,这才有可能有着光明的未来。

不要让虚假的报道被揭发后,寒了我们众多从事新闻学学习、学生们的心。

无论是学习哪一行业的理论知识,只希望我们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恪守本心。坚持真实、少一些虚假,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往往会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

对此,你怎么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