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2013年入学清华的网友分享了他在清华大学7年间看到的应届生就业趋势的变化,总结起来大概是:外资衰落、互联网崛起、教培先升后降、创业热潮不再、央企国企日渐吃香


(资料图)

以下为该网友分享全文:

刚好是13年入学,在园子里待了七年,见证了这十年最强应届生们的职业选择,亲历了外资衰败到市场化机构衰败的全过程。

13年我刚入学的时候,外资的统治力尚有余威,出国热潮仍在,四大或许已经成为时代眼泪了,但宝洁玛氏的宣讲还是人满为患,MBB仍然是高大上的代名词,我的第一份实习在MBB中的某家,拿到offer的时候激动的彻夜未眠。当年外资PE/VC是最顶级的offer,高盛大摩还时不时能打入A股承销榜前十,中金在那个时代总是强调自己的外资血统,与现在越来越重的国企做派截然不同。壳牌IBM陶氏通用宝马这一类500强企业也还是能成为各工科专业的顶级offer。

那会儿清北的选调还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属于工作找得不理想的毕业生的保底选择,考公就更没啥人去了,毕竟选调的名额都常常用不完,谁曾想这波人竟赶上了选调制度最后的东风。计算机系和软院的人还看不上互联网大厂,每年毕业季一堆互联网大小公司所有专业的同学都随便去,宣讲为了吸引学生,赠U盘笔记本是常规操作,财大气粗的都抽奖送iPhone。那个年代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店跟疫情前白塔寺后海和东四的网红咖啡店一样人满为患,真的是有万众创业的热潮,学校还在热衷于一个一个地塑造创业榜样。现在想想那个时代真的是很美好的,很多现在看起来很好的选择在当年都是用来保底的,每个人似乎都有美好的未来。

等到我大四的时候,我一批同届同学面临择业,大概16-18年这几年,教培行业异军突起,舍得给每一个能拿到清北毕业证的应届生发高薪offer无论是否挂科是否有漂亮的实习经历,很多时候拿不到也没关系;那时候珠三角、长三角很多地方公务员的工资也涨上来了,甚至有了一些市场竞争力;房地产公司迎来最后的辉煌,恒大、碧桂园这些龙头地产公司来宣讲都是包下主楼或者大礼堂,西装领带180的小哥哥和脸小腰细包臀裙的小姐姐站一排,排场好不气派。

也是从这个时候,市场化的内资机构开始崛起,大厂的起薪一年比一年高,全员转金融的风气逐渐过渡到能者转码、无能者转金融,虽然部分内资土券的薪酬已然能把MBB死死压住并时不时跟外资行比上一比,但是架不住互联网招人多好留用实习工资多。

那时候我在一家美元VC实习,区块链和AI圈下最后一波钱,但是热潮已经在退却,对学生创业团队的偏好收缩回清北这个狭小的范围,中关村创业大街隐隐要凉了,当然这还没有妨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从高度内卷的大型金融机构流入大大小小的PE/VC,也不妨碍那时的码农们在一轮又一轮的热钱裹挟下日渐浮躁,很多我认识的互联网从业者开口三句话就要谈财务自由谈股票期权,再深聊几句就开始谈离职创业了,以至于习惯了在金融行业中内卷的我常常不能理解他们的自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码农聚集区的西二旗、望京、回龙观的房子涨得确实比金融从业者住的南城和朝青好得多。那时候我还去面过龙湖仕官生,隐隐还是能感受到地产公司招人最后的一丝傲气,但我想那时候面试官应该已经知道他们很快要失去对清北学生的选择权了吧,当然清北要失去的选择权马上就更多了

疫情之后,中美对立愈加严峻,出国率明显下降了,我们这种天坑专业很多年纪前列的学弟学妹在我刚入学的时候会毫不犹豫的去哈佛麻省,然而现在竟然都不出国了。外资全线溃败,MBB的名字不再闪光,闪光的是红圈所,是三中一华,是久违了的中央选调,总行和垄断央企总部替代了外资500强的光环,壳牌BP美孚不如三桶油。

当然,红圈所和三中一华们也没闪光多久就伴随着市场化机构的全线衰败而熄火,先是教培整改,追着喂的饭凭空消失了;然后是平台经济受限,互联网的裁员让涉世未深的象牙塔学子感受到了市场化的险恶;紧接着是地产公司的没落,莘莘学子们在他们的父母把房价打下来之前先用脚投票把土木系和建筑系的分数线打了下来;后来是GTFY的黑天鹅,市场化金融机构的薪资被迫腰斩,紧随其后的经济下行灰犀牛把这种腰斩合理化了,顺带连红圈所等一众市场化机构也拉下马来,若干年前受益于选择大于努力的那批人此刻是否又会有四九年入了国军的感慨?至于创业,似乎已经是很遥远的历史了,当年的创业榜样很多已经是一地鸡毛,最终埋进无人知晓的野史。

8月又是清华三字班新生入学军训的日子,这批新生入学时听到的最新毕业去向或许是过去十年最惨烈的一年,惨烈到足以让他们放弃高薪幻想,或者对高薪的幻想下降两个税阶,高薪幻想的破灭让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把职业选择缩回到自己专业内的那些个央企,虽然这么多年了,那些央企本身的待遇并没有什么提升

前两天有个清华工科的小朋友来实习,觉得50万年薪已经很好了,他不知道倒退五年很多清华的小朋友看不上50万的起薪。这几天外资撤退,MBB推迟入职时间,金融业降薪,红圈所裁员,互联网缩招的消息满天飞,似乎50万也确实成为高薪了。

这几年清华的留京率逐年下降,十年前选择离开北上的是少数,甚至去深圳都是一种相对安逸的选择;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学历最好的毕业生们大多已经失去了在大城市里自力更生成家立业的机会,这件事应当是学区房的最大利空,当教育失去了溢价,以后大家无论做什么赚得都差不多,那鸡娃内卷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在更加宏大的叙事背景下,历史似乎从未改变,学历优势让清北的小朋友总能抢占先机,在时代浪头上卷出一个位置来,可是眼下热门的岗位或许估值过高长远的投资回报率并不高,所以90年代出国、新世纪以后进入外企的清北卷王们,无疑都在40岁以后的人生里输给了当年的“清北咸鱼”,象牙塔里一路高歌猛进的状元们在人生的选择面前还是容易被太多高估值的明星标的迷花了眼,被短期的高光蛊惑放弃长久的蛰伏,可是话又说回来,当选择过于丰富的时候,谁又能一眼选中其貌不扬的潜力股呢?清华教不会学生们如何预判历史,历史也教不会

作者:六便士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