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猪肉价格比10月下降6.5%,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与去年11月相比,猪肉价格下降12.5%。

数据显示,11月,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5%。

食品价格同比下降2%,影响C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是带动CPI由涨转降的主要原因。食品中,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2.5%,降幅比10月扩大9.7个百分点;鸡蛋、鸡肉和鸭肉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9.1%、17.8%和10.8%,降幅均有扩大;鲜菜价格同比上涨8.6%,鲜果价格同比上涨3.6%。

11月,非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1%。非食品中,交通和通信价格同比下降3.9%,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下降17.9%和19.6%;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5%;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1%。

从累计来看,1至11月,CPI同比上涨2.7%,在全年3.5%左右的物价调控目标范围内。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继续保持稳定,同比上涨0.5%,涨幅已连续5个月相同。

数据还显示,11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5%,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

分析

CPI为何由升转降?

今年以来,CPI从1月的同比上涨5.4%逐步回落,到11月转为同比下降,CPI转降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物价会怎么走?

CPI的统计调查涵盖了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8大类、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不同商品和服务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对CPI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今年以来,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是影响CPI的主要因素。去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出现比较明显的上涨,涨势一直延续到今年。导致去年上半年的基数较低,在与去年上半年相比时,今年上半年CPI涨幅就会比较大。今年1月,CPI同比涨幅达到5.4%,而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16%,影响CPI上涨约2.76个百分点,对指数的“贡献”过半。

近几个月,随着国家前期积极推动扩大生猪产能和投放储备等保供稳价措施效果进一步显现,猪肉价格开始下降。在猪肉等主要食品价格回落影响下,11月食品价格同比下降2%,拉动CPI同比下降。

专家分析,短期内CPI可能延续低位波动态势,但随着新年消费旺季来临,食品、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可能小幅回升,支撑CPI总体平稳运行。同时,受上游经济效益改善和价格稳步回稳推动,预计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降幅会进一步收窄,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物价总水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