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近年来,不少宁波市民对丧葬方式有了更多选择,有的将逝者的骨灰制成如宝石般的晶石,居家祭祀;有的对着山川湖海、青山绿水,轻轻诉说思念……

记者了解到,随着节地生态安葬的推广,绿色生态殡葬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仅2021年,我市选择节地葬、树葬、海葬、壁葬、花坛葬、骨灰堂存放等生态葬法的有27124人。

他们选择将亲人“带”在身边

市民王先生家中,有一件特别的装饰物——晶莹剔透的水晶摆件上,镶嵌着妻子的照片,照片旁是一颗圆润的晶石,这颗小小的晶石是用妻子的骨灰制成的。

王先生的妻子前年确诊癌症,经过1年多的治疗,还是离世了。妻子的遗体在殡仪馆火化后,王先生本来也想按传统的墓葬方式安葬妻子,但看到生命晶石的报道后,他改变了想法。

王先生选择了靠谱的殡葬机构制作生命晶石,妻子骨灰烧制的晶石色泽灰白,泛着点点荧光,只有指甲盖大小,呈扁圆形状。亲手触摸妻子的晶石后,王先生说:“可能她会跟着我,去走南闯北。如果思念的话,我还可以看看她,抚摸一下。”

“烧制晶石的设备内部温度有1600℃多,将骨灰细化至粉末状,在超高温下,骨灰熔融高压致密后,冷却凝结为晶石状的圆珠。一具骨灰可形成百余粒晶石。”宁波永逸殡仪总经理王立平说,截至目前,“生命晶石”已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落地推广,在宁波也有部分市民试水。

有专家表示,生命晶石体积小、形态美,可长久保存。既可以存放在家中,又可随身携带,改变人们的祭扫习惯,形成多种祭祀方式。生命晶石的推出,将真正实现节地、绿色、生态和环保。

他们用一水一树寄托哀思

2021年11月19日上午,一艘海葬专用船停靠在东经122度、北纬30度的海面上,宁波市第16届集体海葬活动在舟山普陀山脚下的莲花洋上举行。

待船驶出港口约半小时,轮船笛声响起,骨灰送别仪式开始。家属们站在船身两侧,面色凝重,小心翼翼地将骨灰送入大海,撒入花瓣。

抬眼之际,海天一色,一层薄雾笼罩在海面上,逝者家属姜楠哭红了眼睛。不久前,他的父亲姜平骤然离世。姜平生前最喜欢旅游,曾开玩笑地告诉儿子姜楠:“以后把我的骨灰撒入大海,我就能环游世界了。”

“大海是相通的,以后,我想父亲了,只要有水的地方,就可以和他说说话,表达思念。”姜楠告诉记者。

拥抱大海,回归自然。海葬这一绿色环保的生态葬法,自2013年在宁波推行,至今已有450位逝者生前选择了这一浪漫庄严的回归方式。

“我愿化作一棵树,一棵开花的树,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2018年,鄞州区被确定为全省9个树葬试点地区之一,从首届集体树葬至今,已有65名逝者安眠在桂花树下。

他们生前是公务员、农民、建筑设计师、工人、教师、林业员……职业虽不相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夙愿:回归自然,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市节地生态安葬走在全省前列

近年来,随着节地生态安葬的推广,绿色生态殡葬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在选择生态节地安葬者及其家属的心中,重要的是厚养,外在形式虽简单,但只要内心怀有对生者的尊重、对逝者的怀念,就足够了。

据悉,仅2021年,我市选择节地葬、树葬、海葬、壁葬、花坛葬、骨灰堂存放等生态葬法的就有27124人。截至目前,全市节地生态安葬率达70.25%,132个乡镇(街道)建有节地生态安葬点,生态安葬行政村覆盖率达95%,走在全省前列。

2018年年初,鄞州区被确定为全省9个树葬试点地区之一。如今,宁波全市均已设有树葬点。

在江北区生态墓园,站在这些墓园低处向上望去,是一排排修饰整齐的松柏。“为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江北区已率先实现生态殡葬减免全额全覆盖。”江北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2012年实施殡葬惠民政策至今,江北区累计为群众减免各类殡葬费用1100万余元,该区部分镇的生态入葬率接近100%,亲属去世后入葬生态墓园已成当地村民的共识。宁波晚报记者 林微微 通讯员 万鲁宁 朱韩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