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王静静正在做信息登录。通讯员供图

疫情多点散发的状态让各地防控压力陡增,连日来,在宁波多个“三区”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穿上防护服,走上了志愿者岗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最美的春天。

就地组建起一支居民志愿队

4月5日,鄞州区殷家花园确诊一例阳性,划定“三区”范围,世纪花园小区被划入防范区。家住该小区的鄞州区东胜街道机关党员干部徐凯晶就地转化为一名前线志愿者。

组织要求小区的每个楼道都要有一名疫情防控领队负责人,协调开展扫楼行动,考虑到当时应急力量还不够充足,徐凯晶就在楼道微信群内发布了一则“接龙”,招募热心邻居共同参与防疫工作。很快,8号楼的8位居民报名加入,就地组建起一支居民志愿队。4月5日起,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他们开始逐户排摸核酸检测情况、核对社区给的数据并更正信息、运送物资,积极动员大家做核酸,线上线下维持秩序。

针对部分特殊人群,这支居民志愿队还提供了针对性服务。例如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居民,志愿队对接相关医护人员,安排上门核酸检测;针对需要上网课的学生,则合理安排检测时间,尽量和网课时间错开,不耽误学习。

在徐凯晶的带动下,目前这支居民志愿小分队已经壮大到10人。水果店老板阿杰,一直热心志愿服务,前几波疫情,他也给隔离的居民免费送菜送米,这回他委托志愿小分队将店里价值3000多元的水果牛奶等物资捐赠给参与防疫的志愿者和有需要的居民。“怕放在店里浪费了,还不如给有需要的人!”

“做人要有一份责任”

昨天早上,余姚市黄家埠镇开展第二轮区域核酸检测。村民蒋建华干脆暂时关掉了一个专做海产品批发的店面:“我这个店面,生意好的时候,日营业额有10多万元,这段时间每天也能做到2万多元。但是,疫情防控比赚钱更重要,钱可以少赚,但忙不能不帮。”

早上8点,在现场忙着维持秩序的蒋建华,看到78岁的村民老沈做完核酸,拄着拐杖,艰难地挪动脚步往前走。他知道老沈的家离核酸检测点有点远,靠他自己回不了家,于是立即打电话叫了一位朋友开车来接。车子到了后,他把老沈背到车上,叮嘱朋友送他回家。一转身,看到老沈75岁的弟弟也拄着拐杖,脚步一挪一挪地走过来,又二话不说背着他去做核酸。因为老沈弟弟家离核酸检测点不远,做完核酸,蒋建华又把他背到了家门口。

据黄家埠镇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蒋建华热心公益,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刚发生时,他就自掏腰包一万元,购买防护眼镜送给当地的医护人员。

其实,在黄家埠镇的疫情防控一线,像蒋建华这样的志愿者并非个例。

今年53岁的陈晓鸿来自黄家埠镇杏山村,是宁波凯旋消防器材有限公司的一名设备维修工,2020年2月加入黄家埠镇鹦山救援队(现改名余姚市兰风鹦山公益服务中心),成为一名志愿者。随后,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疫情防控一线。

4月4日正值清明假期,陈晓鸿利用休息时间前往当地公墓附近协助维持秩序。当天早上5点,他就到达了指定地点开始“执勤”。随着黄家埠镇发现1例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刚结束一天工作的陈晓鸿顾不得回家休息,再次投入紧张的疫情防控之中。

从坚守五车堰卡口到协助运送相关物资,一夜未合眼的陈晓鸿仍然坚守在岗。4月5日晚上10点多,原本准备回家休息的陈晓鸿突然接到转运涉疫人员的任务,又毫不犹豫地奔赴指定地点。直到4月6日凌晨,陈晓鸿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

4月6日上午6点多,才睡了5个小时的陈晓鸿早早起床赶到单位,处理之前未完成的工作,然后又到一线参与志愿服务。这超人般的“运转”,只因他认为“做人要有一份责任”。

很多人不知道,热心公益的陈晓鸿家中还有身患疾病的妻子,本人也患有腰肌劳损的毛病。

4个多月,他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

“叔叔阿姨,不要着急,间隔一米排队,甬行码、行程码都提前打开。”每天晚上,镇海蛟川街道青枫社区居民华立林都会穿上红马甲,守在小区门口,测温、看“两码”。

从去年底镇海发生疫情开始,热心的华立林就主动报名参加志愿者,利用下班时间和休息日,在小区门岗值守,一直到现在。

“我们这个小区是拆迁安置小区,住户以老年人为主,而且都是叔叔阿姨辈的熟人,自己还是年轻人,疫情期间,我看到社区工作人员又忙又累,想着为社区做一点事,就参加了志愿者。我年轻体力好,只要疫情不退我也不退,我会一直守在防疫一线,跟社工们一起守好我们的家。”华立林说。

华立林不仅是一名疫情防控的志愿者,还是“青枫侠”夜巡队的队长。每天晚上,他带着微网格长、微网格员在小区巡逻,拿着小喇叭,播放疫情防控的最新情况,还管了不少“闲事”——维持小区乱停车现象、督导垃圾分类、处理路面紧急情况、排除小区消防隐患、认真记录巡查日记等。

90后网格长上了热搜

4月6日,一则“90后网格长三天过家门而不入”的信息,将象山县丹西街道管控区小厅村网格长推上了热搜。从4月3日晚上小厅村实行封控以来,村委会就成了王静静的家。而她要照顾的是村里1500多位村民,她的上班时间被大大拉长。

从接到一个个慌乱、不安的问询电话,到挨家挨户地走访安抚,从送菜送书送药送煤气到帮人转账找衣服,1990年出生的王静静成了村里最忙的人,走着走着就不自觉地跑起来。因为她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要安抚村民情绪,要做好暖心服务,要上报信息,还要管好后勤……

一件事还没做完,第二件、第三件事就接踵而至,每天接听几百个电话,汇报数十条信息,办成几十件事情,已经成了她这几天工作的常态。

几分钟能解决的一盒快餐晚饭,也因为有人不断找上门,硬是吃了半个多小时。晚上,角落放着一台电脑的拥挤的办公桌就成了她的“枕头”,她就这样坐着靠“枕”而眠,实在腰酸背疼,坐不住了,就在沙发上靠一下。但一听到手机响起,又会条件反射似地跳起来。

王静静的丈夫在上海的建筑工地工作,因为疫情工地也被封控半个月了。家里还有一儿一女,女儿4岁半,儿子只有18个月。女儿住在小厅村自己家里,由外婆照顾;儿子住在丹东街道奶奶家,更见不着。

快评

心手相牵真情相守

近期,全国多地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出现反弹,宁波也发现了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形势再次严峻。疫情虽然面目可憎,但也是可控的,注射疫苗、核酸检测、安全隔离……依然是疫情防控的制胜法宝。

守护安宁需要“心手相牵”。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面对疫情防控的复杂局面,每一位市民都不是局外人,对于疫情,我们不要“杯弓蛇影”,更不能“躺平”,而是需要多出一份力、多尽一份心、多做一些事。

守护安宁需要“风雨同舟”。如果每一个人都化作战胜疫情凄风苦雨的阳光了,雾霾就能一扫而光,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把“遮挡疫情风雨的伞”。

守护安宁需要“肝胆相照”。这是一场战役,这个时候,我们该进入“静止时间”的就得进入“静止时间”,该进入“封控状态”的就得进入“封控状态”,一切都是为了早日赶走病毒,早日回归正常秩序。

阳光终究会融化冰川,春风终究会吹散雾霾,走过风雨,前面就是阳光灿烂,走过寒冬,前面一定会是花艳枝繁……(郭元鹏)

宁波晚报记者吴丹娜王悦宁贺艳薛曹盛郑凯侠张晓曦 通讯员倪馨怡陆微波王晟杰琚海燕宓伊沛魏士丁张辉孟镒镁徐静朱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