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殷聪梅子满冯瑄文/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根大山里的水果玉米,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跨越山海,来到阿拉宁波人的餐桌?

太嘉林最有发言权。这位凉山山里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不仅运营着宁波凉山两地仓“凉山仓”,还是凉山州消费协作联合会的执行会长。

太嘉林向记者展示网上的四川凉山馆。

“两地仓”究竟是个啥?午后时分,车子驶入凉山州西昌市安宁镇古城村成凉工业园。连片的仓库十分抢眼,“宁波-凉山消费协作(凉山仓)”的标语张贴其中。

玉米、青花椒、苦荞面、魔芋粉……凉山仓里,好物琳琅满目。

“时间有点紧,这批玉米包装完后就要送到宁波去。”罗海燕边说边麻利地拿起塑料膜裹住玉米,然后装箱,“这些是早上农户们刚送来的玉米,新鲜得很……”

站在罗海燕旁,太嘉林接过话语道,“通过‘凉山仓’,凉山的各类特色农产品不再需要去四川中转,直运宁波,最快两天就能抵达消费者手里。”

记者正在中心仓采访。

“凉山气候独特,培育了木里核桃、盐源苹果、会理石榴等网红农特产品。但由于地域广,农特产品产区比较分散,加上山路多,山货出山达海运输成本占了大头。”太嘉林坦言,这些特产销往宁波,需要跨越2500公里,且以往都需要经过成都集散运输,损耗高、物流成本也高,价格水涨船高后与其他地区的特产相比,也逐步失去了竞争优势。

如何解决这个痛点?只有打造融直采、直运、直销于一体的物流新模式,才能让凉山产品快速进入宁波,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

宁波凉山开展东西部协作后,宁波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性地在凉山设立“产地仓”,在宁波设立“销售仓”,一批批凉山好物得以第一时间送到东部沿海地区的消费者手中。

“两地仓”的工作人员正在打包即将发送的白魔芋产品。

“‘两地仓’不仅可以满足仓储、冷链冷藏、配送等功能,还可以实现直采直销。”宁波驻凉山工作队队长陈坚军说。经初步测算,“两地仓”可有效缩短物流周期2至3天,降低物流综合成本35%以上。

宁波百姓餐桌多了凉山“好物”,凉山百姓腰包也“越来越鼓”。

记者了解到,“两地仓”的设立不仅解决了“凉货出山”的问题,通过电商平台也能进一步提高当地农户的收入。“以玉米为例,当地市场价格通常在8毛一斤,而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价格每斤可以超过1.2元。”太嘉林说,依托“两地仓”,农户们再也不用担心品控、包装、销售渠道等问题,收入也能有所增加,一举多得。

眼下,在凉山仓中心仓的基础上,越西等地也快马加鞭建立分仓,更大力度降低物流成本,确保好物品质。

本月初,彩韵供应链管理(宁波)有限公司与越西县供销合作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149.75万“两地仓”建立协议,“两地仓”建设完成后预计每年可助力越西农特产品销售2000万元以上。

对于中心仓和分仓的“功能分配”,记者了解到,土豆、荞麦等易存储且凉山分布广泛的农特产品,各地分仓分别运送到凉山中心仓,通过中心仓统一配送到宁波“销地仓”,以凉山州内配送低成本,换取凉山-宁波直运高成本,再通过货物体量优势降低总成本。

对于一些保鲜、货物运输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则通过设立分仓,与总仓形成有效互补。

即将发送到宁波的玉米。

“将凉山当地的特色产品与城市居民‘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的真实需求结合起来,建立起供需对接的良性循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才能持续推进消费帮扶。”对于“两地仓”,陈坚军有着新的期待。

如果说“两地仓”是宁波消费协作模式的一次创新探索,那么以“共享”理念推动消费协作,无疑更具“宁波特色”。

一年来,为了解决凉山核桃滞销难题,宁波通过“认领核桃树、共享核桃果”的模式,将宁波消费者和凉山务农人从产品和情感上紧紧捆绑在一起。

接下来,宁波还将推出“共享山羊”“共享黑猪”等多种产品,从消费市场拓展到文化市场,带动凉山相关特色餐饮、服饰、工艺品走出大山,飞得更远。

记者手记:

一个苹果、一串葡萄、一捧花椒……每份帮扶产品都可能连接着一个乡村振兴的产业,寄托着很多脱贫群众创业致富的梦想。

推动消费帮扶提档升级,要准确把握消费帮扶的新内涵,让“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协同发力。“两地仓”的创新建设仅仅是个开始,期待甬凉携手后,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将东西部协作的消费协作曲演奏出不一样的乐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