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的一叠无偿献血证。

6月14日是第20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主题是“捐献血液,捐献血浆,分享生命,经常分享”。鄞州区中河街道东裕社区的胡群一家人,就用24年的行动诠释了“分享生命,经常分享”。


(相关资料图)

24年来,这个三口之家上演着“热血传承”,累计无偿献血21300毫升。

是什么,让这个平凡的家庭坚持去做一件事?

健康生活是最大收获

胡群今年54岁,是这个三口之家的献血“先行者”。“我从1998年10月第一次献血,之后大概是每年献一次,不知不觉就坚持到了现在。”

谈起初次参与献血,胡群用“意外”来形容。1998年国家刚出台无偿献血政策,“我记得每天上下班经过李惠利医院的献血站,都可以看到上面写着‘献血不可怕,只需要一点点勇气’。因为路过总会瞧上一眼,慢慢地也就有了献血的念头。”第一次,胡群献了200毫升的全血,“之后我观察了好几天,发现身体没什么异样,亲身实践让我打消了恐惧,也成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胡群说。

为了把献血这件事情坚持好,胡群积极锻炼身体,保持规律作息,“每天跑步、举哑铃,饭后散步,早睡早起已经成了习惯。”健康自律的生活成了胡群这些年最大的收获。

至今,这位“一家之主”已经累计献全血5500毫升,他说在退休前给自己立了一个小目标:争取拿到银牌献血证。

夫妻的“红色浪漫”

24年来的坚持,受影响最大的,是胡群的妻子和儿子。

2000年,妻子王春萍所在的工厂召集员工开展义务献血活动,“当时大家对于献血都有点害怕,是抽签决定谁去献血,但我是主动报名的,因为丈夫的经历让我知道,献血其实没有想象中的可怕。”此后,王春萍就跟随着胡群的脚步,成了献血站的“常客”。

真正让夫妻俩坚定献血决心的,是有一年王春萍母亲生病手术时需要输血。“如果没有他人捐献的血液,医生救治我母亲恐怕没那么顺利。这时我发现,血液对于挽救生命是那么的重要。”王春萍心怀感激地说。至今,她已经累计献全血4400毫升。

有时,夫妻俩还选择用共同献血的方式来“秀恩爱”。2012年正月十四那天,王春萍印象深刻,“当时报纸上在报道O型血紧张,我和老公都是O型血,我就提出一起去献血站。”王春萍回忆道,那么多年来,夫妻俩一直都没有合适的机会一起去,那次献完血回来后,她还不忘在亲朋好友中炫耀。

胡群(中)一家三口。

儿子的特别成人礼

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2014年,年满18周岁的胡之宇也加入到了无偿献血的队伍中。胡之宇说:“过完18周岁生日,我就在合肥完成了第一次献血,算是我的特别成人礼。”

在之后的8年里,胡之宇的献血次数和献血总量远超父母的总和,他先后在合肥、上海、宁波等地累计献血11400毫升。“有时是捐献全血,有时是捐献血小板。我还年轻,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去献血。”胡之宇说。

自从儿子加入队伍,一家三口整整齐齐献血,成了他们的仪式感。只要时间合适,三人就会一起前往献血站,有时还会赶在春节前夕完成一次献血,用别样方式开启新的一年。

在他们温馨小家的一角,存放着厚厚的一叠献血证以及无偿献血奉献奖证书和献血纪念品,这些都记录着这个家庭的献血经历。自1998年至今,一家人累计无偿献血21300毫升。在他们眼中,无偿献血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小事。“我们就是做了一件普通的事,可能只是坚持的时间长了一点,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帮助到别人。”胡群说。

在生活中,一家人还时常做起献血的“宣传员”。“身边有家人朋友时常会说献血对身体不好,我说那都是因为不了解,你看我献了20多年,不还是健健康康的?”王春萍说。

宁波晚报记者 王悦宁 通讯员 傅匡宇 舒佳乐 文/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