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家上门登记,一户户耐心解释,人口普查员用脚步丈量出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每一份数据。

无论是年长者,还是年轻人,居民们都为了这次“大国点名”,能交出完美的答卷而贡献力量。

细微之处见真情,在人口普查员赵凤梅和于瑞芹工作的一天里,同样有酸有甜有温情。

【在老旧小区里,她让老人感到安心】

11月1日是人口普查正式登记的第一天。棉纺西路7号院,是一座正在进行改造的老旧小区,住的大多是老年人。

这栋楼一共184户,由两名普查员负责登记,而12层以上是赵凤梅的工作范围。

“有人吗?”在大门外,赵凤梅敲了半天的门,门是那种老式小区里常见的双层铁门,年久失修的门外框上裹了一层铁锈,一层四户几乎都是相同的构造。

过了一会儿,屋内的第一扇铁门被打开,门被推开时发出了“呲”的一声怪叫。透过第二扇镂空铁门能看到一位80多岁的老人,她正警惕又诧异的看着外面的人。“你找谁啊?”

“您好!我是来做人口普查的。”

“弄啥?”

“人口普查!”赵凤梅的声音变亮了,是带着礼貌和正气的洪亮,为了能让老人听清楚,赵凤梅把长话都拆成了短语。看清门外的人是赵凤梅后,老人紧绷的脸突然舒缓许多。“快进来!快进来!”

在正式普查登记之前,赵凤梅已经挨个上门做过摸底工作,大多数居民都跟她打过照面儿。对于不常见生人的老人们来说,礼貌贴心的社区人口普查员赵凤梅,很让他们安心。刚进电梯门,有居民认出赵凤梅,“哟!你这新发型可真漂亮!”虽然没见过几次,赵凤梅的形象已经刻在了大家心里。

老人独自在家,儿孙辈都住在日本,家里住着三口人:自己、老伴和保姆。屋子里很整洁,客厅没有任何多余的杂物,干净的浅棕色瓷砖地面让人不忍心踩脏它。

“您拿一下家里的户口本,我们给您登记!”赵凤梅的声音更亮了,是尽力想让老人听明白的清亮。而拿户口本是为了解户口户籍情况,填写身份信息。填报后在赵凤梅的手机系统里会显示三种状态,“普”是普通住户,“出”是户口在人却不在的居民,“空”则是空户,所有的填报信息都需要赵凤梅自己在手机上录入。

“弄啥?”

“您拿下户口本!”

老人无奈的笑笑,拿右手戳了戳自己的太阳穴,“不中了,脑筋不好使,忘了户口本在哪。”老伴儿出去了,户口本放在哪,也只有老伴儿知道。

【敲门入户,她一遍遍耐心解释】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有的老人孙子孙女上学、办医保要用,户口本不在家里,赵凤梅需要上门拜访多次,才能做好一户的登记。对于经过培训的社区工作人员赵凤梅来说,这也是常常会碰到的问题。在赵凤梅所在的街道办事处辖区有265个普查小区,一线社区和办事处人员数量并不充裕,社区对外贴出公告,社聘了126位工作人员参加两次培训,而优先选择的是小区里的老居民。

对于这些普查员来说,普查登记的第一步,大都卡在了敲门入户这一关。赵凤梅负责登记的楼道居民里,老年人占了大半。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大都有耳背的毛病,家里再开着广播电视,门外的动静就已全然不觉。临近中午饭点,抽油烟机的轰鸣声也成了敲门入户的阻碍,而对于人口普查员来说,正午和晚饭时是最好的上门登记时机,这时各家各户基本都有人在。

怕老人们听不见,赵凤梅时常会多用力敲几次,年岁已大的铁门也会配合着发出“砰砰”的巨大声响,有时隔壁人家误以为是自己家来人,出门探望。

“您好,人口普查!一会儿就去您家登记!”赵凤梅一脸歉意的解释道。实在敲不开门,赵凤梅就只能换个时间再来,登门五次以上还没有办法联系到居民,会被鉴定为空户。不过也还有别的办法,比如去询问物业,看最近一周的水电气是否有走字。

只要过了敲门入户这一关,登记就变得容易很多。看到普查员们穿戴的红色警示服和胸前挂着的工作证,大多数人都会配合登记。但也总有一些不愿配合的居民,再三沟通无果后,社区会协调民警一同入户。不过,即便是在老旧小区里,这种情况也不多。

电视、广播、公告,老人们接触最多的信息来源都会告诉他们,人口普查要来了,即便不知道普查具体是个啥,也提前知道会有这么个事儿。而对于“不知道是个啥”的老人,和赵凤梅一样的普查员们也会耐心解释。

“上一次是摸底调查,这一次是正式登记普查!”赵凤梅回答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何又来登记一次?”

其实,在11月1日正式登记开始之前的摸底工作里,已经有一部分居民进行了自主填报。从摸底的数据来看,赵凤梅所在办事处辖区8万人里,只有3000人选择自主填报,而且大多是年轻人。因为自主填报对于老人们来说有道很高的门槛:扫码填写。

即便是用上了智能机的老人,他们使用的功能也多半仅限于用微信接打电话。正式登记时,赵凤梅用的是手机上全国统一的人口普查数据采集系统,填报的最后一步,需要居民在手机上手写签名。对于有些老人来说,手指头并不比笔杆灵活。在一次登记签名时,赵凤梅教老人如何写“金”字,连写了五遍才成功。

“你让我再写一遍!”有位老人执拗的要重新签一遍名,她在五六十年代读过高中,“写的太丑,显得没有文化。”老人笑着说。

上午的登记任务告一段落,赵凤梅刚出电梯,拎着一篮筐子菜的大爷从外面回来,见赵凤梅准备离开,大爷问道,恁啥时来我家登记啊?“别急,下午就去您家!”大爷放下心来,竖起食指和中指贴在脑门上,向赵凤梅作了个揖。

【“不是填过了吗?怎么又要填?” 门被“砰”地一声关上】

与赵凤梅的普查小区不同,社区普查员于瑞芹负责的小区单元要更年轻化一些,年轻化的不光是装潢、外立面,还有年龄和出生率。住户大多是带着孩子的中青年人,也有和父母住在一起,好帮忙照顾孩子。一栋单元楼124户人家,有五六个新生儿,包括一对双胞胎。

每户门外都有白色的按键门铃,于瑞芹很少敲门,除非是门铃坏了。木质的防盗门在敲击时会发出“咚咚”的沉闷声,开门的有抱着孩子的妈妈,有四五岁的小孩子,也有保姆带孩子出去了,自己在家的中年父亲,“家里有四口人,我们夫妻俩、孩子和保姆。”

与赵凤梅用手机直接录入的方式也不同,于瑞芹拿了一打纸质表格,让大家手动填写后统一登记。而登记方式的选择,是普查员根据负责小区的情况自行决定的。在正式普查登记之前,于瑞芹在业主群里事前打好了招呼,但是,“为何又来登记一次?”也是于瑞芹回答过不少遍的问题。

适逢周日,不少父母带着孩子外出,敲不开门,也成了于瑞芹碰到的难题。

入户后的普查过程还算顺利,当然也有不怎么愉悦的时候。一位午休被吵醒的居民不耐烦的质问于瑞芹,“不是填过了吗?怎么又要填?” 于瑞芹解释后,门被“砰”地一声关上。

从上午到夜晚十点,人口普查员的工作没怎么停止过。11月16日之前,普查员们需要完成居民短表的填报,而之后,将有10%的住户会被抽取填写长表,内容也更详细。这也意味着,普查员要做的工作还有不少。

不愿配合填报的,只是极少数,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居民们都在为“大国点名”贡献一份力量。一户一户的摸底填报,赵凤梅和于瑞芹都与居民们产生了某种关联,这种关联寄予在居民的问候之中,“吃饭了吗?快进来喝口水吧……”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说是普查员们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如果你也愿意为人口普查出一份力,那就请先热情地为普查员打开门。

不过,还是要提示一遍:居民要注意鉴别普查员身份,在安全情况下选择开门,以防不良分子以假乱真。这里告诉大家三个辨别方法:1、普查人员均携带有人普办印章的证件。2、可通过社区打电话核实身份。3、人口普查不涉及任何收入调查。记者 陈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