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100天,北京将成为“双奥之城”。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余中淇,也将成为一名“双奥”志愿者。

您可能想象不到,13年前,还是一名小学生的余中淇便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城市志愿服务。当时正值五年级暑假,小小的他跟随大人一起,来到城市志愿者站点“蓝立方”,感受奥运氛围。

“当时虽然年纪小,但是奥运来了,说什么也要去看看。”那个夏天,余中淇观看了许多场比赛。看电视不过瘾,他就闹着去现场看。在学校的组织下,他得以走进奥运场馆观看比赛。第一次走进鸟巢、水立方时的震撼,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特别幸运的是,我还参与了北京奥运会的志愿服务。”余中淇记得,当时北京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为了帮助外国小朋友了解北京,他来到城市志愿者站点,希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为了这件事,余中淇花了不少时间,准备了大段的英文资料,介绍北京的长城、京剧、烤鸭。可惜的是,这些英文介绍并没有派上用场。这也成了他儿时的一个遗憾。

十几年过去,当年的小小志愿者成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生。随着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全球招募的启动,当年的想法又在余中淇心头燃起。前不久,余中淇收到冬奥组委的通知,正式成为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他的岗位是“奥林匹克大家庭助理”,主要为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提供日程管理、场务陪同、语言翻译和信息沟通等服务,并协助他们处理一切紧急情况。“可以说是冬奥志愿者的核心群体了。”说到这,余中淇十分自豪。

相比较而言,奥林匹克大家庭助理培训任务重,参与冬奥的时间更长、服务的范围更广。作为冬奥志愿者的“主力”,余中淇在不断学习的同时,主动担起了更多的任务。随着冬奥脚步的临近,余中淇心潮澎湃。他说,北京是一座“双奥之城”,从“北京欢迎你”到“一起向未来”,体现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展示了包容和自信。

这一次,余中淇打算为外宾讲一讲新的“中国故事”,讲5G、讲高铁,讲一个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中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