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昌平区某酒店内的疫情防控指挥部,灯通宵不灭。流调组、密接组、风险点位现场排查组……任何时段,每一个会议室,都有人在坚守。一个50人的市级流调工作队伍,正在这里分秒必争地与德尔塔展开着速度与力度的较量。

枕戈待旦时刻在线

从10月18日起,这个流调队伍的负责人、市疾控中心研究员杨鹏就没下过班。18日,他紧急奔赴丰台进行疫情处置,22日凌晨转战昌平。因为时间紧、任务急,他没有随身携带换洗衣物和剃须刀。29日,当妻子把这些物品邮寄到指挥部时,他下巴上密密的胡须已“蔚然成风”。

怀柔区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科主任闫雪也是从丰台疫情处置的现场,直接赶往昌平疾控指挥部,入编密接组。信息收集、轨迹查重、汇总对接……在指挥部里,闫雪时刻保持“在线”状态。忙到凌晨短暂休息,四五个小时后又重新上岗是她的工作常态。

不打“无准备之仗”

本轮疫情来势突然,可称得上是一场“遭遇战”,但对于经验丰富的首都疾控人来说,绝不是“无准备之仗”。

“早在德尔塔变异株最开始出现在国内时起,我们就开始制定专门应对它的防控方案,这个方案最先应用在了7月底、8月初的疫情处置中。”这次,是北京第二次遭遇德尔塔,疾控工作者们在上次阻击疫情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新的经验和体会,他们将其融入了防控中。

杨鹏说,本次疫情防控形势复杂,“已报告的感染者中,一共存在3个独立传播的分支,每一个分支都有自己的特点。”“虽然德尔塔‘狡猾’,但我们通过周密的应对方案,将出现的所有情况都‘兜’在一张防控的大网里。”

做到“三快”与病毒赛跑

“有人将我们称为‘与病毒赛跑的人’,这称谓一点不夸张。”

杨鹏解释,德尔塔变异株有着潜伏期短、传播能力强的特点,而密接的全面排查是一项极为复杂和艰巨的任务。首都疾控人不断调整和改进策略,采取“边调边控,边控边排”的方法,与德尔塔展开速度的角逐。

在昌平区宏福苑小区疫情的处置中,疾控工作者就没有将最早确诊的两名病例的8位牌友按照过去密切接触者的“规格”来处置。“由于他们属于发病风险极高的密接者,我们对其直接按确诊病例的要求进行了详尽流调。而他们的接触者,本该属于本轮疫情的次密接者,则是按照密接者的要求进行处置。”疾控人员提前拿到了牌友们的行程轨迹,并罗列出了可能的风险点,一旦这些密接者转为病例,就可以第一时间介入管控,为疫情防控赢得宝贵时间。

“只有做到‘三快’——排查快、流调快、管控快,才能在与德尔塔的较量中取得先机,从而战胜它。”为此,这个50人队伍连日来保持着“连轴转”的状态,排查的风险点数量从几十个,迅速上升到200余个。

“疫情的处置,既要有大的战略思维,又要有小的战术策略。”冬日的晨光透过指挥部的大玻璃窗洒在杨鹏一夜未眠却看不出疲态的脸庞上。他说,我们绝不会松劲儿,将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直到在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