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红墙先锋在社区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西城区近50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263个社区党组织全覆盖结对子,着力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厘米”,截至目前,今年已完成办实事项目695项。

多部门接力 1600余户居民水质问题得解决

“家中经常出现停水现象,而且水质泛黄,有异味。”家住白纸坊街道平原里小区10号楼的业主孙先生拨通了12345市民热线,希望相关部门尽快解决问题。了解到居民诉求后,街道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经了解,居民所反映的问题涉及13栋楼、1600余户。

作为平原里南区社区的结对共建单位,区信访办经过多方了解,初步得知,居民所反映的问题属于自来水管线老化造成。平原里南区社区书记李春梅介绍,小区在2015年进行综合整治,自来水管线更新施工中,因某单位搭建的临时简易分诊棚占压管线,造成一段供水管线未能更换。

“造成近期水质发黄很可能与这一小段未及时更新管道有关。”自来水公司工作人员介绍道。区信访办主动“领哨”,多次召开社区居民生活用水专题会议,并进行实地勘察,制定了管道更新初步施工方案。

为尽快解决居民生活水质问题,西城区多位领导前往现场查看,面对面听取居民代表诉求。西城区信访办、街道、物业、施工单位等相关部门经过多次商讨,入户走访并倾听居民意见,制定了最终施工方案。10月23日,在完成了盆儿胡同主管线和平原里9号楼管线的连接并对管道进行了清洗后,彻底解决了居民水质问题。

西城区信访办主任刘宗民介绍说,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各个部门的不懈努力,不断推进,就像接力赛跑一样,过程复杂,但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法。

啃下多年“硬骨头” 收获198户“大拇指”

“6月16日那天,对我们楼里的198户居民来说,是值得铭记的一天,因为多年无法直达一层的电梯终于重新贯通了。”73岁的居民张阿姨说,新街口街道后桃园胡同9号院5号楼为12层高的电梯楼,建成于1987年,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5号楼一层全部为底商,2至12层为居民住户。但从1层到2层这段距离,电梯已经停运多年。

小区刚建成时,5号楼的3个单元分别有南北两个门。北侧的门紧邻二环辅路,居民可以乘电梯到一层,走几步就到了街上;南侧的门则位于9号院院内,但由于1层底商占用了空间,只能设置在2层,居民想乘电梯上楼,需要步行30多级露天台阶。临街的单元门只开放了不足一年就因“不安全”关闭了。此后,居民们出入只能走南门,先上台阶再乘电梯。张阿姨说,大家既觉得不安全,也想恢复原来电梯的功能,但一直没能如愿。

因为楼内居民大多为产权单位职工,随着时间推移老龄化现象严重,65岁以上的老人占70%,通往二层的30余级台阶并不算高,但却成了阻碍老年人、残疾人正常出行的“揪心事”。有老年人购买了爬楼机等辅助装置想自己克服一下,但因为楼梯较为陡峭,还差点发生了轮椅滑落等意外。

崔女士说:“我母亲因病半身不遂,过去5年里每周都要3次去医院做透析,因为楼梯没有缓步坡道,每次去医院爱人都得请假背着老人上下楼,遇上爱人工作忙不能请假时,我只能每次花50块钱雇人帮忙,那些年,花了多少个50块钱,数也数不清……”

台阶不仅“困”住了老年人,也让带孩子的家长犯难。楼里不少有小孩的家庭推着婴儿车外出时,只能一手抱孩子,一手提着车,要是还携带了其他东西,便只能在台阶上进行多次“折返跑”,才刚出门便已疲惫不堪。后来很多居民嫌麻烦干脆买锁具,将婴儿车锁在了楼下车棚里,让本就逼仄的车棚更加拥挤。

据了解,原产权单位对小区运维无资金保障,对原物业公司来说,重新开放北门需要清退改造的民房租户,将改造民房重新恢复成电梯间和楼道空间,舍弃租金的同时,还要承担三部电梯、三个单元门改造修缮不菲的费用及后期运营维护责任。同时由于群体、年龄、身体状况不同,居民所担忧和顾虑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新引入的物业公司尝试在露天步梯修建无障碍通道满足轮椅或者儿童车的通行,但是因为步行楼梯宽度较窄,扩建无障碍坡道会大大缩减楼梯的宽度,反而更加不方便住户出行。

每一个问题,说起来简单,解决起来却很难,电梯直达一层这件事,就这样“堵”着居民的出行路,“堵”在居民心里,这一“堵”便是多年。

面对居民的揪心事儿,新街口街道将后桃园胡同9号院5号楼电梯下一层便民设施改造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民生项目,迅速启动居民议事协商平台,多次召开物管会专题磋商会、居民代表议事会,让居民能够畅所欲言,积极亮态度、提建议。尽管多数居民都希望电梯能直达一楼,但在很多细节上仍存分歧和担忧:“一楼单元门临街,电梯直通一楼后安全如何保障?”“施工期间会不会干扰大家正常生活?”“建成之后由谁来维护?”

针对大部分居民最关注的安全问题,街道、社区经过研究提出在单元门上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住户录入信息后“刷脸”开门进楼,而未经登记的陌生人,则会被“拒之门外”。同时,在单元门口加装高清摄像头,24小时全天候监控,用“火眼金睛”守护居民安全。一次次入户耐心地解答,打消了居民的疑虑,打开了居民的心结,也画出了小区电梯改造的最大“同心圆”。

在最终进行的施工意愿问卷调查中,绝大部分居民投下了赞成票。针对电梯改造问题,街道、社区先后召开5次党建协调会,摆问题、想办法,引导督促物业公司落实社会责任。经多方协调,首华物业公司最终决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承诺全额出资电梯改造并承担后期日常维护,携手街道、社区共同解决居民出行难题。

清除堆物恢复电梯间原貌、对电梯运行至一层的功能进行恢复和评估、安装新的单元门……在街道、社区、物业、居民齐心协力下,6月16日,终于可以一步乘梯直抵家门。

居民拿到“大红本”多年“心病”终解决

“没想到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块压在心里多年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你们是真心给老百姓办实事啊,真心感谢你们!”6月25日,家住白纸坊街道双槐里小区10号楼的王先生办理了房产转移登记手续,领到了期许已久的“大红本”。

据了解,双槐里小区因产权单位白纸坊住宅合作社解散,导致小区居民无法办理产权证,成为历史遗留问题。王先生就是因为产权单位解散无法办理产权证的其中一人。

王先生说,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要办证,只知道这房子是当年花了钱购买的,手里有当时白纸坊住宅合作社的买卖手续,能住就行,只是岁数大了,楼房没有电梯,上下楼不方便。他想换房的时候,才知道房子没有办理房产证不能买卖。于是,就去房管所办理,但工作人员告诉他说没有产权单位,办理不了。这一拖就是多年,也成了王先生的心病。

市规自委西城分局收到双槐里小区反映突出的办证难题后,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实地走访街道、社区,摸排整体情况,核实双槐里小区不动产登记档案,经过几个月的摸排核实,当年的承租人中,有的过世,有的换过房,有的搬走,情况很是复杂。区专办专题会议研究,确定以房管局核实房改备案为依据,对前期摸排核实的21处已通过房改备案但并未办理不动产登记手续的住户,由市规自委西城分局登记中心核实名单后为居民办理产权证。王先生的办证问题有了转机。

6月18日,西城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到双槐里社区开展居民见面会,与居民沟通交流,宣传政策,答疑解惑,告知办理流程。随后,专业测绘人员上门测量房屋面积。不到一周时间,王先生就接到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的电话,告知他前去办理领证。

如今,西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走进结对共建社区,积极响应社区安排,参与疫情防控、垃圾分类、周末卫生大扫除、统一行动日等各项活动;纳入到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作为成员单位发挥专业优势,与社区党组织共抓基层党建、共推基层治理、共同服务群众、共促区域发展、共建美好家园,已经成为常态。

西城区生态环境局为椿树馆社区安装安全性高、环保性强的智能充电柜;区人力社保局通过召开四次“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推进会,以走访、召开座谈会的方式了解百姓需求,完成17项共建问题清单;区委党校与广外街道名苑社区党委结对子,利用人员安排、师资配备、社区党建等方面的优势,给社区党史学习和基层治理提供支持;了解到月坛街道居民反映的便民理发业态需求后,区商务局立即协调区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为百姓生活服务中心办理执照增设便民理发项目……西城区各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区委号召,坚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砥砺初心、在办实事中践行使命,围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生动实践活动,深刻诠释了新时代核心区党员干部的新担当新作为新风采。

在日前结束的西城区委十三届一次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加强区委班子政治建设的决定》,要求班子成员要带头做到“两个维护”,在对党绝对忠诚上做表率;带头提高政治能力,在服务保障政治中心上做表率;带头站稳人民立场,在勤政为民上做表率;带头坚持首善标准,在担当作为上做表率;带头全面从严治党,在净化政治生态上做表率。当前,全区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西城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把“当好红墙卫士、守好百姓日子”的目标牢记于心、落实于行,为群众办好实事,引领推动西城区在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