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卫健委发布2022年北京市老龄健康工作要点。提及将探索医养康养联合体模式,鼓励部分一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机构向医养康养联合体机构转型,以满足医养结合的需求。
在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医团队一边承接从大医院做完手术,需要康复的患者来院治疗,一边与养老机构签订协议,为机构老人和居家养老的患者送医上门。日常门诊之外“两条腿走路”,犹如毛细血管,将医养康养的便利送到社区肌理之中。
密切监护:装了“支架”,也不惧怕运动
“好,不错,咱们再坚持一下……”在康复师轻声鼓励中,68岁的胡明身穿病号服,双脚轮流蹬踏着一部自行车模样的心肺康复立式功率车。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数据,通过他所佩戴的心电监护器,实时显示在车前屏幕上。
近40分钟练习后,胡明又和另外两位老人来到慢病复健中心的拉伸区站定。依照所播放的呼吸训练视频抬头、弯腰,数着拍子吸气、吐气……康复师注视着他们的动作,时而纠正提醒。待训练结束,大伙儿额头已微微渗出汗珠。
“还行,不是特别累!”在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近半个月,胡明每天都要按计划到心肺康复室进行训练。“吃的住的,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听医生的,我对恢复有信心!”
作为安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的医联体单位,“康复”正是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大的特色亮点。以心肺康复为例,据该科室医生郭爱颍观察,目前能在社区医院里真正开起来,并且每天有一定患者量的并不多。“我们这里的心肺康复开展较早,患者比较认可,有的一问,发现都是从很远地方过来练的。”
郭爱颍介绍,通常心脏病患者在大医院做完手术一周左右就可以出院,但状态其实比较差,床旁翻身如何去注意、咳嗽时摆什么样的体位……不少后续问题处理起来也有难度。心肺康复即针对冠心病、心脏支架术后患者制定以运动为主,包括营养、心理、药物调整一系列在内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达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目的。
较之其他项目,心肺康复在运动方面尤其需要密切监护。“看着病人表面上似乎还挺好,但心脏的话一旦出现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所以不能随便去练。”郭爱颍翻开一沓患者训练表,其上营养打分、诊断用药、平衡柔韧力量测试等指标十分详细。“康复前要测评、运动中要监测、疗程之间要对比,保证在安全前提下做有效的训练。”
口口相传:手术过后,找回“另外半条命”
午后时分,沿楼梯上到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层,不少老人使用各类辅具,在走廊里缓缓遛弯锻炼。病房主任李华介绍,三、四层均为住院区,共有70张病床。疫情期间实行封闭管理,住院患者由护工陪护。
日前制定发布的《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与建设标准》,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床位用于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在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有心肺、神经、糖尿病等多种康复项目,也设有安宁疗护病床。口口相传中,诸多患者得到了悉心照护,从而提升了生活质量。
“刚开始住院那会儿,我还有点抵触,觉得康复就是做做活动,能有什么用呢?”患者周树放置了心脏支架后,又做了搭桥手术,服用双抗药物期间发生消化道出血现象。来到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他整个人十分消瘦,且带有明显焦虑情绪。
在家人劝说下,周树坚持住院康复了一个月,精神头儿有了起色,讲话不再有气无力。出院后又继续在门诊进行康复治疗四个月,身体状况大为好转,甚至可以出门旅游。“我老伴在安贞医院救回来半条命,另外半条命是咱们中心给的!”一次院内活动中,周树的老伴激动不已,连连感慨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给她“完整的丈夫”。
类似的例子并不鲜见,由于缺乏运动,患者张成在心脏手术一年后仍然状态很差,稍微走走路就特别喘,过马路一个绿灯的时间都走不到对面。
经过半年系统康复训练,张成从起初完全蹬不动立式功率车,到一口气能蹬半个小时,仿佛换了一个人。“我本来有重度的肺动脉高压,复查时发现变得非常轻微了,如果不说,可能都看不出来,连医生都十分惊讶。”
88岁的于奶奶患脑出血后曾一度昏迷,肢体活动受限。入院一年多期间,医护人员对她进行了精心护理和康复训练,老人恢复了清醒神志。没事儿喜欢和护士背背诗词,在搀扶下渐渐可以行走,现在已经回归了家庭。
送医上门:安享晚年,免后顾之忧
除了承担来院患者的康复照护工作,对处在养老机构,乃至居家养老的辖区居民,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可在有需要时“送医上门”。免去老人就医不便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
全科医生密芳菲告诉记者,目前中心与附近安华怡园、安贞怡园两家养老机构都签有《医养结合服务合作协议》。“两家机构总共七八十位老人,多数不能自理,其中十几位老人需要定期更换尿管、胃管,全部由我们来负责。换管的同时,就会对在院老人进行巡诊。平时老人们若有身体不适、头晕眼花、需要开药等大事小情,养老机构也会随时和我们联络,由医护人员上门提供服务,为机构老人保驾护航。”
此外,中心护士还会定期向养老机构的护工开展培训,基本的护理方法,如何为老人翻身转移,防止老人摔倒,包括紧急抢救等等都会讲到。
对居家养老的辖区居民,如果身体不便,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四个社区服务站,同样能够提供类似的上门服务。“像现在我们正开展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活动,有的老人来不了,也想体检,我们就把B超机、心电图机等放在小车上,推到老人家中检查,一趟下来需要四五个人配合。”
密芳菲擅长糖尿病的治疗管理,身为家庭医生,在她这里稳定签约、常来“报到”的老患者有两三百人。她为老人们建立起糖尿病患者群,对大伙儿的发问每问必答。
“密大夫,我今天空腹血糖降到5.6了”“密大夫,老李下午没听话,吃完零食血糖有些高”……翻看聊天记录,有的老人每天记录血糖情况,有的汇报近期调药服药感受,有的还会“控诉”老伴馋嘴,让人不省心。“他们还挺依赖我的”,密芳菲笑言,通过家庭医生模式,医疗服务得以辐射到更广泛的人群,让慢病患者切实感受到安心的陪伴。
“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任务更重,也更为多样化”,这是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宇近年最为明显的感受。
在她看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对社区医院的定位和要求在悄然转变,大家的服务理念也在变。“以前可能就是个开药的地方,现在我们对门诊和住院患者,努力打造以康复为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开展线上线下服务;对养老院老人和居家不便出门的辖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对普通患者,通过家医团队进行实时便捷的健康指导和管理。让各种类型的患者都能享受到各自适合的医疗服务。今后社区医院对人才的需求会更大,希望多一些正向支持政策,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