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搜索距离地球数百公里外的“太空WIFI”,登录星地融合的5G“小蜘蛛网”,用太空5G网络视频聊天……这一幕已经成为现实,源自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而它的缔造者就是来自北京海淀区的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今年3月5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6颗来自银河航天的批量研制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次任务的成功发射,验证了我国已经具备建设卫星互联网巨型星座所必需的卫星低成本、批量研制以及组网运营能力。

银河航天是国内估值最高的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而这家企业,是2018年4月才正式投入运营的。短短4年,就经历了自主研发我国首颗通信容量达48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到组建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构建星地融合5G试验网络的飞跃。


(资料图片)

此前,美国著名商业航天公司SpaceX就在全力打造“星链”系统,计划以42000颗卫星打造覆盖全球的高速网络。此次卫星上天后构建的5G试验网络“小蜘蛛网”,被认为是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的关键一步。

“‘小蜘蛛网’能够实现单次30分钟左右的不间断、低时延宽带通信服务能力,将用于我国天地一体、天基互联网等网络技术验证。”银河航天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畅说。

在不到11个月的时间里,完成6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的全部设计、总装、测试、试验和出厂,6颗卫星整星AIT(总装、测试、试验)的时间仅为75天,这在国内是没有先例的,银河航天跑出了海淀造星的加速度。

位于海淀金隅·智造工场的银河航天的方舟实验室内,一面长近10米,宽近3米的“推拉门”,折叠压紧后厚度竟然只有不到10厘米。它是银河航天研发的新型柔性太阳翼,实际上是下一代卫星的“翅膀”。

“我们正在研制最新的可堆叠式平板卫星,新型柔性太阳翼与系列平板堆叠式卫星完美契合,既满足平板堆叠需求,又大幅节约发射成本。”银河航天首席技术官朱正贤说,银河航天目前正在加速卫星批产能力的构建,希望发挥商业航天低成本、批量研制、快速迭代的优势,助力中国“太空WIFI”建设。

“中关村科学城搭建了企业服务体系,为我们指定了服务管家,对接天地一体网络试验应用场景,指导我们申请卫星发射保险补贴,在人才政策上提供了大力支持,仅今年就在海淀的牵线搭桥下招聘到10余位不同专业的高校应届学生,为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刘畅说,落地海淀这4年多有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的确,海淀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拥有全国一半以上的航天领域院士及专家,以及航天五院、航天九院、中科院空天院、科工二院等空天科研机构资源,集聚了空天企业3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近百家。特别是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以航天城为核心,集聚了航天五院等科研机构和北斗星通、四维图新、航天恒星、航天宏图、华力创通、银河航天、干乘探索、微纳星空、航天驭星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形成了涵盖卫星研制、地面站与终端设备、卫星测控、卫星运营、“通导遥”应用全产业链生态。

2020年9月,中关村论坛发布会上,海淀区正式发布了中关村科学城“星谷”建设项目,海淀区在中关村科学城规划建设空天产业聚集区——“星谷”,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如今,“群星出谷”。

今年2月27日,“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心以“1箭22星”的方式成功发射,刷新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纪录。其中就有海淀民营企业微纳星空自主研发制造的5颗,占据22颗卫星总重量的半壁江山。

今年2月4日,在颐和园冬奥火炬传递现场,来自海淀的低轨通信卫星从600公里外的广袤太空,发出对北京冬奥会的祝福。

“十四五”时期,海淀将落实全市“南箭北星”空间布局,推动空天产业集聚区“星谷”建设。以“星谷”为核心,大力发展基于通信导航、遥感的卫星应用及卫星研制等优势产业,打造空天产业创新集群,不断聚集空天产业高端要素,让更多的航天新势力从海淀“飞”向宇宙。

专家点评

商业航天逐步成为北京经济新增长点

为了支持商业航天发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于2021年1月印发了《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政策上确定了北京“南箭北星”的产业新格局。

北京对商业航天的宽松政策环境和积极支持的明确态度,推动了商业航天关键链条在北京迅速生根成长,使得北京成为国内商业航天集聚度较高的区域,商业航天产业也逐步成为北京经济新的增长点。

助力“南箭北星”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北京应进一步考虑在立法领域先行先试,尽快制定太空资产登记、担保、交易和投融资等领域的试点性地方法规、规章,实现政策和法律两种产业调节工具的互补融合,全方位保障商业航天产业利益,将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红利推向新的高度。

(中国政法大学航空与空间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孔得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