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农村老家的红砖房屋吗?一块块粗糙、古朴的砖块,从泥土里堆砌而起,建成一个温暖的家。就在张家口下花园区,一面面镂空红砖花墙拔地而起,一个曾经破落的小村庄摇身一变成了充满艺术感的砖艺文化村。这就是武家庄村。

“红砖之城”名不虚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初入武家庄村,空气清新、气温适宜。在明净的蓝天下,红砖雕砌的“武家庄”三个大字格外醒目。当夜间灯光亮起,这三个大字更加耀眼夺目。

走进村庄,映入眼帘的都是红砖、红瓦,几乎所有的房舍是清一色的红砖瓦房,大方纯朴,就像记忆中老家的模样。原本在北方村镇再熟悉不过的砖块,经过艺术家处理后,大变模样。无处不在的红砖被组合成一幅幅、一件件不同样式、风格迥异的艺术化造型,这些“艺术品”镶嵌在家家户户的院落各处,户户不同景,错落更有致,普通的农家院秒变“艺术民居”。

在武家庄村,这些现代的设计和建筑与红色的砖瓦融为一体,和谐安逸,远近高低,处处皆景,艺术与乡土并存,“红砖之城”名不虚传。

砖艺源自乡土文化

曾经武家庄村有大大小小几十家砖厂,武家庄的砖远近闻名,周边县区盖房、建楼都得用武家庄的砖。村里几乎每户都有家人在砖厂上班,村里人都说,红砖垒起了武家庄人的“饭碗”。

砖是武家庄人的宝,世世代代都离不开它。现在,全村的4家砖厂全部进行技术改造,改黄土砖为页岩砖,环保、经济、实用,有市场。

下花园区利用丰富的红砖资源优势,就地取材,用红砖对村内民居外墙立面、中心街、院落进行艺术化修砌改造,植入景观灯光处理,并将村庄定位为“砖艺文化村”,不仅为本地的红砖提供了更广阔的销路,也凸显了本地的红砖文化要素。

如今,置身村中,黄土地貌和红砖特色相映成趣。充分利用本地砖文化,融入冬奥文化、农耕文化等元素,全村的房屋进行了艺术化改造,形成了风格各异、充满律动的砖艺街巷,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科技升华艺术设计

在武家庄村口,有一座小花园,花园中心用砖砌成了迷宫。这个迷宫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发明的“机器臂自动砌筑系统”砌成的。自动砌筑系统改变了一般砌砖系统的抓砖方式,采取了由气泵控制的吸砖器吸砖的方法,可以用于砌筑富于变化排列的砖块砖墙而不至于碰撞。这项技术是世界上首次把机器臂自动砌砖与3D打印砂浆结合在一起,形成全自动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创造出的世界第一座“智能建设”的花园。

走到村子中心处,一座灰白色的民宅引起采访团的兴趣。向导介绍,这家民宅也是徐卫国教授团队建造的,用的是和迷宫一样的3D打印砂浆技术。

在科技力量的塑造下,武家庄村的文化艺术又被注入了新内涵。武家庄村这个昔日的小山村正在蜕变为时尚前卫的旅游休闲文化艺术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