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有着近70年历史的北京人民剧场将重张开放,经典剧目《张协状元》作为首场演出将与观众见面,各地方京剧院团也会开展一个月的联袂献艺。

北京人民剧场。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离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家只有百余米


(资料图片)

走进人来人往的护国寺大街,这里有着最古老、浓郁的老北京风情。再向前走,一座古朴雅致的建筑赫然出现在眼前。

深藏于护国寺大街的北京人民剧场,始建于1953年,1955年1月正式建成开放。从外面看,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外立面充满浓浓的古都风味,承载着一代老北京人的记忆。剧场外侧面摆放着两椅一桌及一把椅子,是戏曲里最基本、经典的道具。空间的流转,就发生在这一桌、一椅之间。

北京人民剧场建筑外立面。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现代化的戏曲表演场所,梅兰芳等艺术大师、戏曲和戏剧名家都曾在此登台献艺,留下了几代艺术家的印记,记载了新中国京剧艺术、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成为见证新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化里程碑。梅兰芳先生的家距离这里只有150米,那时他每天步行上下班,在护国寺大街,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个优雅的身影。

2007年底,北京人民剧场列入北京市第一批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名录,2018年列为中国20世纪第三批建筑遗产。201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该剧场为“北京市历史建筑”。

2003年,因技术改造升级等原因,人民剧场暂停对外演出功能。从剧场内陈列的老照片可以看出,改造翻新后的建筑,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外观,体现出传承与创新。

拥有观众座椅550座,可满足绝大多数演出需求

推开剧院大门,正中间的大屏,可供剧场举办活动使用。两侧的墙上展示了国家京剧院的历史。向后抬头看,“中国京剧院”的老牌子挂在上面,见证着国家京剧院的发展历程。

北京人民剧场一层大厅,挂有“中国京剧院”的牌匾。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向前走,进入剧场,有着传统吉祥纹样装饰、纵深感强、大气的舞台呈现在眼前。走近细看,舞台最前面的构件保留着过去演出的痕迹,充满厚重的历史感。剧场有着观众座椅550座(可收缩式)的空间,可以满足绝大多数戏剧演出的需求。

北京人民剧场舞台。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二层和三层为陈列区,展示了珍贵的剧本、唱片及老艺术家上身过的戏曲服饰,将来,观众还可在此体验传统戏曲服饰,打卡拍照。剧场还充分利用走廊空间,展示了京剧舞台的经典瞬间及京剧名家、文化名人的书法作品,包含梅兰芳1956年的手书、老舍先生对中国京剧院的寄语。

北京人民剧场二层和三层为历史展陈馆,展示了珍贵的剧本、唱片及老艺术家上身过的戏曲服饰。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当前,北京人民剧场功能定位为集演出演播、拍摄录制、展览展陈、艺术培训、文创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剧场。它作为数字摄影基地和中宣部确定的“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北京拍摄基地”,为戏曲艺术传承传播和相关电影拍摄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表示,剧场焕新重张后,将通过一院(即国家京剧院)、一场(即北京人民剧场)、一馆(即京剧艺术展陈馆)、一街(即护国寺街)的整体布局,打造一个京剧传承、传播的基地。

为期一个月的全国小剧场京剧“群英会”将上演

10月16日,为期一个月的2023年度全国小剧场京剧“群英会”将在北京人民剧场正式启幕,届时,观众可走进焕新后的人民剧场,寻找当年的记忆。

国家京剧院《张协状元》、北京京剧院《吝啬鬼》、上海京剧院《草芥》、武汉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一丈青》、浙江京昆艺术中心《王者俄狄》、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图兰朵·心》等15台剧目、13场演出将与广大观众见面。

10月10日,几位老戏迷闻讯赶到北京人民剧场,咨询完票务事宜后在门口留影。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其中,首场剧目《张协状元》是南宋戏文早期的剧本,由当时温州九山书会里的才人创作的,距今大约八百年之久,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戏曲剧本。因此,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张协状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史料,被现代史学界誉为“中国第一戏”和“戏曲活化石”。

展演期间,还将举办20场公益活动。来自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等院团的演职人员将以京剧身段示范、清唱剧目选段、开展互动体验、进行京剧知识讲座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走进机关、街道、校园、养老院等,为人民群众开展优质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化活动,切实践行“艺术为民”理念,交流情感,浸润心灵。

据了解,“礼遇国粹”文化创意产品征集活动也正稳步推进,将以新颖多元、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意产品,吸引广大观众感受传统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未来,剧场将结合文化创意产品征集成果,设置文创展示区,进一步增强和观众的互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