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视频,就因为叙事角度不同,竟然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效果。拿江苏无锡的“妈妈晕倒”事件来讲,如果用关键词去客观定性,“突然”和“晕倒”才应该被凸显。不过当事人在公开视频的时候,注入的叙事却是“确诊感染新冠后在家照顾3个孩子晕倒”。一定程度上,当事人应该是想表达“家庭妇女”的不容易,想在公共领域寻求共情。


(资料图)

可吊诡的是,这段视频传开后,就因为3个孩子看到妈妈晕倒重摔在地时表现得“无动于衷”,舆论便给“妈妈晕倒”事件注入新的叙事:妈妈晕倒3孩子“淡然”。而且这还不算完,正面是谩骂孩子很冷漠,连养条狗都不如;反面是指责妈妈的家教不行,教育很失败。

总而言之,没有人关心“确诊感染新冠后在家照顾3个孩子晕倒”对应着的“家庭妇女”的不容易,有的只是断章取义和道德绑架。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为妈妈和3个孩子“开脱”,当然他(她)们也不需要被“开脱”,而是细看视频会发现,孩子们是有“反应”的,只不过没有表现出“急切的”、“呼喊的”、“撕心的”荧幕感。

所以最公允的解释应该是:孩子太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因为从视频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就是最大的孩子也应该只有六、七岁的样子。当然有人会觉得,都六、七岁了怎么还不知道心疼人,或是不明白突然倒地意味着什么,难道家人和幼儿园都不教吗?

这些追问当然是没问题的,但是对于小孩子们来讲,如果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表现出“很心疼的样子”或“合理向外求救”自然是好的,但是没有表现出来也不能过分苛求,并且就算跟家教有关系,也没必要上纲上线到去质疑孩子妈妈的家教水平和道德水准。甚至就算看不惯,也不该恶言相向。

实际上,孩子的妈妈也解释了,她称“当时孩子以为自己是跟他(她)们玩”。这个解释是否合理暂且不论,就凭解释本身是为庇护孩子们,就足以说明解释本身是善意的。

由此再去审视舆论层面的“正话反话”式围猎,总觉得言语层面的道德浓度再高,也依然难以掩盖语意本身的虚伪和下作。因为从始至终,所谓“正话反话”中都透着冷漠的气息,而这种冷漠远比孩子们的“淡然”更可怕。

不得不承认,一旦陷入舆论泥潭,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再往出跳就不容易了。正应了那句话:洗也洗不干净、争也争不明白,退也无处可退。而孩子妈妈删掉视频,只能说低估了舆论的凶险,低估了人性之恶,尤其是打着道德旗帜的人性之恶。

另外个别媒体对这件事情的综述也很值得玩味。一边强调“孩子们的举动太冷漠了,是父母教育出了问题,以后需要好好的引导”;一边又说“很多人假装晕倒,看孩子的反应后,得出孩子都非常关心自己”。

如果说强调“孩子们的举动太冷漠了,是父母教育出了问题,以后需要好好的引导”还算中规中矩,那么对应着的“很多人假装晕倒,看孩子的反应后,得出孩子都非常关心自己”显然是在刻意对仗了。

这样说,并非不认可“很多人假装晕倒,看孩子的反应后,得出孩子都非常关心自己”中蕴含着积极道德,而是想说,当舆论层面本就对妈妈和3个孩子很不友好的情况下,这样刻意比照有些不地道。不说有没有恶意吧,起码也看不到善意。

与此同时,更让人不解的是,孩子妈妈把视频都删了,还有人继续追着骂。而追问的逻辑是:“删就是心虚”、“敢发就别删呀”、“一家子缺教养咋还怕人说”等等。一言以蔽之:“不删也骂,删也骂”。可这样真的好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