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题为“9岁男孩感染甲流后住进ICU”的短讯在网上引发关注。大意是,9岁男孩感染甲流后住进ICU,送诊前已经发热一天,并出现了意识障碍,肺部CT显示大片变白。也就是说,该男孩因甲流引发了肺炎,很可能还是“白肺”。


(资料图片)

这当然就引起很多网民的惊愕。因为在“新冠时期”,“白肺”就曾夺去不少人的生命。要知道,“白肺”最致命的后果是肺部纤维化,而肺部纤维化后,除了进行肺部移植,无任何药物可以逆转性治疗,以至于但凡患上“白肺”,就等于跟“死神”签下合约。

当然也有被治愈的情况,但基于无法做到逆转性治疗,那么后遗症自然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只是说了这么多,回到现实当中,患上“白肺”终归是个小概率事件,并且不是说肺部CT显示大片变白就一定是“白肺”,只有肺部的换气功能全部丧失,不再能进行氧气交换时,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白肺”。

可即便如此,面对“9岁男孩感染甲流后住进ICU”的短讯,评论区却充斥着“冠兮兮的”的声音。比如“甲流真的超难受,要了命了。”再如“很严重啊!真不是第二波么?是因为得过新冠抵抗力都降低了?”还如“难道新冠一直在?”

一定程度上,我们能理解甲流人群所谓的“没有轮到自己身上都很理智”的反呛。尤其受甲流冲击的主要群体还是孩子们,这种情况下,作为家长自然是不淡定的。所以当“9岁男孩感染甲流后住进ICU”的短讯释出后,自然会引起很多家长关注。

但是说回“冠兮兮的”的声音,却有必要进行掰扯一下。就拿“甲流真的超难受,要了命了。”这句话来讲,如果没有“新冠感受”作为前提,这种感受是很难进入舆论视野的,因为就甲流来讲,几乎每年都会来一两波,只不过以往没有“新冠感受”作为参照,就算再难受也会被汇入无差别性的疾痛之中,也就是疾痛之下,没什么好发牢骚的,最多也就是跟家人说一说。

而对于“很严重啊!真不是第二波么?是因为得过新冠抵抗力都降低了?”这句话而言,显然从心态上还没有走出“新冠感受”的笼罩,即便所强调的“得过新冠抵抗力都降低了?”的追问可能是科学的,但是从整体上来讲,不得不承认比起新冠病毒对人们的影响,新冠氛围对人们的笼罩更为持久。

至于“难道新冠一直在?”的反问,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新冠是否真的过去”存在犹疑,另一方面在甲流袭来之后,人们基于“新冠感受”加剧了对甲流的恐慌。所以一听到“9岁男孩感染甲流后住进ICU”的短讯,很多人就不由自主地往新冠上靠,所以一张嘴就“冠兮兮的”。

当然从科学角度讲,医学专家也强调,这波甲流当中确实混有新冠的情况,但总体上来讲,甲流的情况比较多。对于这个问题来说,医学专家在讲的时候也是笼统地提调,因为无论是从防控角度,还是从临床角度,“新冠疫情”确实是过去了。

客观来讲,主要体现在传播力弱了,群体免疫力强了。对于这个事实,当然就不是专家怎么说的问题了,而是人们亲历了这一变化过程。最直接的感受是,“新冠疫情”过峰之后,“扔药”竟然能成为新闻。

之所以说这个事,是想强调,无论是面对新冠,还是面对甲流,除了做好救治的应对,日常的防护,最重要的是不要恐慌。因为一旦恐慌起来,救治资源就容易受到冲击,导致本来够用的情况,也会因抢药、囤药,动辄住院变得不够用。

据说部分药品在这波甲流当中,又有些“紧缺”,最直接的反映是价格涨起来了。虽然不确定是不是“恐慌情绪”导致的,但是基于“新冠时期”的经验来看,肯定是有关系的。那么也就是说,这种“冠兮兮的”情绪就算是出于本能的反应,但是一旦形成共振、传播开来,就容易形成“恐慌涡流”,最终走向“恐慌效应”。

所以说回“9岁男孩感染甲流后住进ICU”的短讯,就别一张嘴“冠兮兮的”了,因为你们所谓的“正常感慨”、“正常反问”、“正常反应”,稍有不慎,就可能走向集体无意识,非但对现实没有好处,反而会加剧现实的严峻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