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合涧镇石板沟村悬崖上那块“试胆石”被砸了。合涧镇给出的理由是:“这块试胆石并非正规的售票景区景点”、“石头已经出现裂缝”、“虽设安全提示牌提醒游客不要靠近,但仍有游客上去拍照”。综合以上,为避免游客在“试胆石”上拍照出意外,为消除安全隐患,砸断它绝后患。

一定程度上,站在政府治理的立场上,这种做法应该是“被逼无奈”的下策。因为在“试胆石”出现裂缝后,就已经设安全提示牌提醒游客不要靠近,但仍有游客上去拍照。这种情况下,虽然理论上讲,大家都是成年人,出了事自己负责。


(相关资料图)

可真要出事了,不管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不管“试胆石”是正规的售票景区景点,还是非正规的售票景区景点,最终的责任还会落到景区身上,甚至还会追问政府的治理水平。

之所以这样讲,并非说为了减少景区层面的责任,为了回避政府治理的风险,就要砸了“试胆石”。而是只要出事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不只是死伤一个人或几个人的问题,还可能彻底摧毁“试胆石”所在景区的旅游口碑。

要知道,“试胆石”已经网红化,除了在当地很出名,在社交网络上也很出名。如此之下,但凡“试胆石”出事了,那么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自然也是巨量的。而面对这种不确定性,既然“提醒”不能阻止那些莽撞的游客,也只好砸了省心。

正如有些人给出的假设。出事前,人们喊着:“你们凭什么砸了?”出事后,人们喊着:“早知道有裂痕,为什么不砸了?” 虽然,前后两拨人不完全重合,但是只要牵涉利害关系,很少有人能讲真道理。

也就是说,“试胆石”如果没有被砸了,但后来真出事了。其中的死伤者和家属就算早前支持不要砸“试胆石”,可回到责任的落实上,大概率还是会找景区和政府的责任。因为说回死伤,个体和家庭通常很难承受,以至于所谓理性层面的先决道理便会瞬间崩塌。

如此强调,其实就想说,关于“试胆石”的去留,从当前的现实秩序上讲,砸了肯定更好,但从理论上讲,不砸或许也有充足的理由。比如有人就说,天底下的悬崖多了,难道为了消除安全隐患,都挨个砸了?

这个反问很好,指出了在“试胆石”去留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立场,也就是砸不解决根本的需求问题,搞明白为何砸才更重要。实际上,“试胆石”即便不是正规的售票景区景点,但是因为它的出名属性,它本身就有了归属身份,也就是行政身份。

这种情况下,如果“试胆石”出事了,景区也好,政府也罢,想用“非正规的售票景区景点”和“已设安全提示牌提醒游客不要靠近”撇清干系,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试胆石”是不是正规的售票景区景点已经不重要。因此在看待“天底下的悬崖”时,自然就需要与“试胆石”区分对待。

当然回到“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争论层面,讨论“试胆石”去留是没问题的。因为从长远来看,创造更多的选择是社会趋向。只不过不同的社会秩序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根据现的实谱系去判断哪一种更好。

说到底,“试胆石”原本只是悬崖上的一块石头,它没想招谁,也没想惹谁,就因为人坐在它上面可以体现“胆子大”,那么它就得名“试胆石”。可好景不长,或许是因为先天不足出现裂缝,或许是因为频繁被坐出现裂缝,总之“试胆石”比之前更能“试胆”了,以至于都能被人们拿到网上炫耀,最终成为一块网红石头。

但这终将只是人类的叙事。因为“试胆石”要是没被人类发现,不至于这早就被“害命”。所以事情已经很清楚了,在这场“试胆石”的去留争论中,真正的焦点在于何为“应该”、何为“不应该”、何为“积极自由”、何为“消极自由”。

也就是对于支持砸的人们来讲,安全压倒一切。而对于不支持砸的人们来讲,不是说安全不重要,而是选择要排在安全前面。而“试胆石”呢,从头到尾只是一根顺手捎来的棍子,人们拿着它互相招惹,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就是“吵翻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