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宝马MINI展台的“冰淇淋”风波仍在发酵。虽然宝马MINI方已经多轮表态,但是舆论层面好像并不接受。如果说第一轮风波属于“事实风波”,那么第二轮风波俨然属于“公关风波”。换句话说,第一轮风波是因为“做事问题”,而第二轮风波是因为“做人问题”。如此之下,舆论层面自然是“教你做事”的同时也“教你做人”。

按理说,在两名女工作人员“做错后”,宝马MINI方强调“误会”也好,承认“工作人员失职”也罢,挨骂几天这事也就过去了。可是就在舆论稍微缓和之际,宝马MINI方又放出新的澄清。首先还是道歉,这个是肯定的。但是之后抛出的“老外是同事”、“反问式语气”瞬间又引爆舆论。就此媒体给出的评价是“宝马MINI再道歉堪称史诗级公关灾难”。


【资料图】

一定程度上,宝马MINI方应该是想彻底澄清事实,也就是最大限度做到“清者自清”,可问题是,在危机公关上,基本流程是缓和危机,平息危机,度过危机。至于能否做到“清者自清”,答案往往是做不到的,而最好的方法是交给时间慢慢遗忘。可宝马MINI方就不这样,于是开启了“话多模式”,以至于很快就从“危机公关”走向“公关危机”。

到此为止,这件事情其实也比较清晰了。关于“做事问题”,也就是“不给中国人冰淇淋”的事,不管是“误会”还是“失职”,终归是有些问题的,起码从企业对外角度来讲,确实做得不好。所以被批被骂也是没办法的事,但是批骂归批骂,舆论层面上升到“崇洋媚外”的高度显然有些“上纲上线”了。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作为外资企业来讲,既然在中国发展,肯定是不会故意挑起这种情绪的,这从宝马MINI方的多轮表态上也能看得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都是事实,但是比起事实是什么,是非是什么,舆论层面更在意态度。所以第二轮风波就出现了。

换言之,既然错了,道歉就行了,哪来那么多废话。这就好比两个人吵架,有理方常说的一句话: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事实,事实就是原罪。怎么理解这个逻辑呢?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既然说是“一份冰淇淋”引发的风波,那么事情真是“可大可小”,也就是说,再往大说它也并不是伤筋动骨的事情,但这也完全取决于宝马MINI方如何应对。

坦白讲,如果宝马MINI方在事实风波上做到“道歉认骂”不还嘴,风波是发酵不起来的,也不会有人因为“一份冰淇淋”真就对宝马MINI存在绝对看法。就此想说的是,舆论层面关于“一份冰淇淋”的解读其实早已超出事件本身,就算也是有理有据的解读。

这使得风波发酵到最后,正面解读、反面解读、宝马MINI方立场,貌似各说各有理,以至于产生一种大家说的都对,到底谁错了的既视感?就比如有人说“一份冰淇淋”折射出“崇洋媚外”的底色,可马上就有人说这是一种“脆弱的自尊”,要不要无所谓;就比如有人说“做错了骂几句,你却让我宽容女员工,什么意思,我们小眼了”,可马上就有人说“做好阅读理解,做错了难道就要被骂死”。

类似这样的一问一答,真要是追究起来,真还不好说谁对谁错,甚至就宝马MINI方给出的解释从信息传递上也是没问题的,可结果就是不行?非得把小问题发酵成大道理才行,以至于讨论到最后,“一份冰淇淋”就变成“经济下行周期下该不该对外资如此严苛”的问题,而且还跟着一系列优劣的分析。

甚至不得不承认的是,从“危机公关”走向“公关危机”后,舆论层面瞬间冒出千万个公关大师。反正此时此刻,宝马MINI方因为“一份冰淇淋”不敢再多说话,于是公关大师们就开始隔空教学。当然教学的大纲就一条“少说话保平安”。

只是这样的“少说话保平安”公关法真就能绝对灵验?会不会同样的风波,“少说话”又被认定为“傲慢无礼不把群众当回事”。所以对于宝马MINI因“一份冰淇淋”引发的这场风波来讲,到头来就是一场舆论狂欢。

因为不管是“事实风波”也好,“公关风波”也罢,没有人对其中产出的大道理坚信不疑,有的只是那时那刻最本能的情绪反应。这就好比夫妻俩吵架,可能情绪上来离婚掐人的心都有,可是平静下来,又觉得可笑至极。

就比如最新的报道是“宝马MINI展台改发钥匙扣,多人排队”。什么意思呢?是证明风波过去了?还是证明风波没太多影响到车展?这或许就看拿什么样的大道理来解释了,反正好像大家都对,最后只好在狂欢中寻找背锅侠,而且闹到最后,都不知道为啥要闹,就为了那份冰淇淋吗?还是那份冰淇淋真就代表着那么多意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