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报志愿辅导专家张雪峰在直播中说:“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6月15日,重庆大学教授张小强发文炮轰,称千万别被张雪峰这样的网红忽悠。


(资料图)

张小强表示,新闻专业能文能武,主流媒体依然是一个能吸纳就业的行业。进可以自主创业、到互联网大厂,退可以考公务员,到国有企业。

说实话,张教授的这番炮轰反而可能劝退学生。

一个学科的毕业生,最后找的都不是对口的工作,这不恰恰证明了这个学科的尴尬吗?

但张教授也没办法,张雪峰在砸他的饭碗,他必须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利益。

但是他又没法跟考生和家长谈什么新闻理想、新闻专业主义这些虚词。报志愿是很理性的事,学生家长只看就业前景,不看理想主义。

所以张教授只能谈就业前景,然而尴尬的是,新闻专业的就业前景的确不太好,所以他只能顾左右而言他,谈大厂,谈考公,谈国企。

可是话说回来,新闻专业能够找到的大厂、公务员和国企岗位,中文专业可不可以?英文专业可不可以?

所以当毕业生去寻求不对口岗位的时候,他们的竞争对手也就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竞争其实更激烈了。

而张教授举的那些成功就业的例子,说实话都属于幸存者偏差,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咱们就事论事,考察一个专业是否值得报考,得看两件事。首先是这个专业四年学习所提供的知识,能否形成职场竞争力。其次就是这个行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

新闻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这是一个实践性特别强的行业,门槛很低,上限很高。

换句话说,不管你过去学的是什么,都可以进入这个行业,然后能不能成才就凭本事了。

所以很多优秀的新闻人都不是新闻专业毕业,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成长为优秀新闻人。

而据我观察,新闻专业毕业的人并不会在职场竞争中获得什么优势,媒体招人也往往不限制专业。

这对于新闻专业来说是一件挺尴尬的事:你的所学没有办法形成竞争优势,没有办法为你搭建起职场竞争护城河。

所以新闻学院的课程就好像驾校考试,它把所有的理论和操作都教给了你,保证你能顺利地拿到驾照。但是你要开车上路,就会发现那些操作帮不上忙,还得自己慢慢摸索适应。

不过说实话,能拿到驾照也是好的,最多自己开车上路之后重新学习。可问题是,你学了一身开车的本事,却摇不到拍照,上不了路。

这恐怕才是新闻行业最大的困境,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正在消亡。

对传统媒体最大的冲击,来自于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互联网让传统媒体失去了信息传播的垄断权。在一个每个人都是媒体人的年代,专业媒体人的价值正在被削减。

不断停刊的都市报和杂志成了这个时代最大的注脚,而传统的电视台和电台,大多数也只能在行业垄断的保护下艰难生存。

所以,当学生的所学未必能够所用,当对口岗位正在不断萎缩,这样的专业又怎么可能具有吸引力呢?

张雪峰说话习惯于夸张,但他说的是实话。他得为报考的学生提供靠谱的意见,这是他的利益相关。

至于说媒体人津津乐道的情怀、梦想和新闻专业主义,这些只有在干上这行之后才能生发的东西,是没有办法成为专业吸引力的。

而即便是这些理想主义的东西,到如今也已经消磨殆尽。

我曾经在大学新闻学院教过写作课,记得在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上,我给他们放了一部纪录片《纽约时报头版内幕》。

这部片子讲述的是在媒体寒冬的时刻,《纽约时报》的挣扎、妥协和坚守。

他们裁掉了很多员工,他们出租了办公大楼,他们尝试着新媒体转型。但同时,这帮行业精英仍然践行着新闻理想,坚守着新闻专业主义。

我给学生们放这部片子的初衷,是想让他们感受一下新闻行业拥有着怎样的理想主义情怀。

不过如今想来,也许我当时给他们传递了这样的信号:《纽约时报》都混成这样,这个行业看来真的不行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