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大学毕业,不去当公务员,不去国有企业,却跑去卖猪肉,陆先生当年的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相关资料图)

最近,陆先生在接受某媒体采访的时候提到部分地区的人才观,他说:“我认为县里小地方缺少人才就会重视人才,结果人家根本就不需要,现在县里面的关系盘根错节,外人很难进去,除非有特殊的机遇。”

1

“小县城缺人才,但他们不需要”,这是陆先生想要表达的意思。作为北大学子,他应该深有体会,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离开了体制,下海经商。

其实,北大学子的这番话,讲出了当今国内的3个现实。

第一个现实:国内的许多“小地方”,是缺人才的

我们到小城市、小县城去看看,会发现那里很少有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社会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原因就是“小地方”缺人才。没有高端技术人才,高科技企业没办法生存;没有高端管理人才,社会管理水平就会处在低水平。

第二个现实:许多“小县城”,是没有人才发展土壤的

小县城没有多少好企业,最好的单位就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但由于人事关系盘根错节,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在提拔任用干部的时候特别看重人脉和背景,能力反倒不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这也不怪,在小县城无论是商业、工业,还是社会事务管理,跟大城市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没有多少高端工作岗位。人才去了小县城没有用武之地,甚至有时候还会刺激当地的人事系统,带来“麻烦”。

再者,小县城论资排辈非常严重,人才去了小县城的机关单位,就算能力很强,也只能排队等着晋级。如果没有关系,可能一辈子都坐在“冷板凳”上。

第三个现实:年轻人去大城市才有出头的机会

知名企业家俞先生曾在一则视频中说:“现在中国的那些小县城、小镇,关系纵横交错,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互相勾连,一般的没有关系的人想要混进去是非常难的,大城市尽管表面上看上去竞争很激烈,可是由于相互之间没有七大姑八大爷的关系,反而凭能力出来的可能性更大。”

大城市不是没有所谓的关系、人脉,它肯定有,不过大城市“容量大”,精英数量多,机会也多,会给普通人留一些成长的空间。所以没有人脉的年轻人,可以凭借个人能力闯出一番天地,他们在大城市接触聪明的人、做高端的事,打造自己的人脉圈子,一步步走向成功。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但起码还有一点希望。

2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本科生遍地都是,研究生也不稀奇了,而大城市吸纳高端人才的能力又在下降,因此人才下沉到小城市、小县城的现象越来越多。

好在部分“小地方”正在转变人才观念,开始重金吸引人才,并在管理体制上给予一些“优待”。比如江苏阜宁县,去年从北京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引进了100多名优秀毕业生到事业单位工作。这些年轻人不仅享受优厚的补助(5年内最低3000元/月)、工作满3年一次性补贴和购房补助,而且转正定级直接享受“领导待遇”:博士研究生试用期满且考核合格,享受事业单位七级职员、县属一档国有企业班子副职待遇;硕士研究生享受事业单位八级职员、县属一档国有企业中层正职待遇。

不过小地方在发挥优秀人才优势这方面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如何让这些拥有专业知识和开阔的视野的年轻人,在县域以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医疗教育水平、促进乡村振兴等诸多方面贡献力量?这需要相关部门的紧密结合本地发展规划、实际情况和引进人才的专业特长、性格特点,做好通盘考虑。

如果配套政策无法跟进,没有建立责任清晰、考核科学、奖罚分明的人才培养机制,没有好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没有畅通无阻的人才晋升空间,即便引进了人才,也干不长久。

简单地讲,“人才”只有用起来了,留下来了,为社会创造价值了,才是真正的人才,否则就是“人力成本”,只会增加当地的财政负担和人事管理难度。

今日话题:你老家是在小地方还是在大城市?你能感受到“小地方不需要人才”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王轶老师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