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几年前就有报道称,不少内地家长为了孩子落地便是香港永久居民而赴港读书。基本的逻辑是,家长在港读书可以混个香港临时身份,如此要是在港生产,孩子落地便是香港永久居民。而最近几天,一条“硕士孕妇为孩子去香港读大专”的新闻再次让这种“曲线救国”逻辑进入舆论视野。

尤其在香港宣布取消优才配额限制后,香港签证瞬间吸引了内地一二线城市大量中产。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争取香港身份的目的,主要是为孩子寻找一条捷径。也就是拿到签证只是计划的第一步,利用规则在港续签7年,获得香港永居身份后,让下一代有资格参加“400分上清华”的华侨生联考(DSE,又称香港“高考”),换句话说,这才是他(她)们的最终目标。


(资料图)

对此,有人不夸张地戏谑称,照这样讲,可能“孩子连个受精卵还不是的时候”,她(硕士孕妇:90后小刘女士)就已经开始筹谋十几年后的事情了。一定程度上讲,基于个人选择背后的“鸡娃不如卷自己”,小刘女士怎么做,只要她愿意,别人无权干涉。

但是说回为了让孩子“400分上清华”的终极目的,这事似乎有些不那么靠谱,即便小刘女士很靠谱。比如有网友就直言,现在可以“400分上清华”,等到孩子高考的时候(差不多二十年后了),还会是“400分上清华”吗?言外之意,这种优待政策能保证一直存在吗?这是个问题。

这个追问虽然有些犀利,但是却也道出了小刘女士现在就筹谋十几年后的事情,本身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就过往的社会经验来讲,别说是十几年后的事情我们猜不到,就是三五年后的政策方向我们也看不清、摸不透,这个全世界范围内都差不多。

就此而言,如果小刘女士真要孤注一掷的去实施自己“鸡娃不如卷自己”的计划,只想说有点刻舟求剑的意思。咱们先不管小刘女士投入的成本有多大,仅凭逻辑不能捉定政策这一条,小刘女士就有可能落空自己的“曲线救国”目的。

另外,从综合因果关系上考量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其实是处处充满不确定性的。就拿小刘女士来讲,首先她现在就筹谋十几年后的事情,就充满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她的孩子就算“上了清华”后,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又是很大的不确定性。

虽然通常来讲,我们的社会经验总认为只要书读得好,工作就好,紧接着事业好、婚姻好,一切都好。可真实的人生并不是这样的,也就是说,“鸡娃不如卷自己”只能表明父母很爱孩子,希望为孩子扫平走向成功的重重阻碍。

可即便如此,作为一个人要想成功,还是要努力,甚至是更努力才行,而且还需要时代的清风正好刮起。也就是说,“鸡娃不如卷自己”永远替代不了“孩子自己努力”和“时代清风”的重要性。

如此再去看待小刘女士的操作,只能说她要是赌对了刻舟求剑,并且孩子正好也很努力、时代的清风正好也刮起,也就是结果很好,她可能最终还比较自洽,但凡要是孩子的人生路没有预期走得好,可能小刘女士及整个家庭都会陷入长久的溃败。

毕竟,这种拿人生去赌明天的操作,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讲,都是很大的消耗,稍有不慎,就可能压垮一个人、碾碎一个家庭。所以也就能理解,为何舆论层面对于“硕士孕妇为孩子去香港读大专”这条新闻反应很大。

一方面,它反映出了现阶段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依然很焦虑;另一方面,也说明家长虽然很焦虑,但是也开始思考孩子受教育到底为了什么,起码有很多家长已经开始反思,高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教育目标,即便高分数依然是现阶段孩子走进社会的敲门砖。

说到底,人们讨论“硕士孕妇为孩子去香港读大专”的话题,并非只是为讨论这种“曲线救国”和“刻舟求剑”的操作,而是讨论回到自己孩子身上,我们该怎么面对教育本身。别的咱们不说,就拿该不该补课,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即便“双减政策”早已摆在那里。

不得不承认,就算“鸡娃不如卷自己”已经成为很多家长的圭臬,那也要重新审视刻舟求剑的长远打算。因为孩子也好,家庭也罢,终归是要回到自洽的生活中才能有现实意义,否则当付出得不到回应,笃定得不到结果,那么鸡飞蛋打的局面注定会让孩子、父母、家庭一同陷入生活的泥潭,并且是难以自拔的那种泥潭。如此这般,难道不应该谨慎行事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