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公布了第三批50个“家门口的好去处”,这些以“道路+”“公园+”“生活圈+”为核心打造的“小而美”“小而精”的好去处,不仅让市民游客共享家门口的新型文化旅游公共空间,也成为上海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

创新空间 近悦远来

“家门口的好去处”经专家评定和市民投票,在2020年首次推出后就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欢迎。三年来,随着创建活动的持续开展和不断优化,总共评选出150个“家门口的好去处”,现在,这个新生事物已经成为让居民近悦、吸引游客远来的休闲选择。


(相关资料图)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前后推出3批“家门口的好去处”,是上海持续推进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发展都市文化休闲旅游,打造亲民便民、宜乐宜游新型公共文旅共享空间的探索与实践。

今年新公布的50个“家门口的好去处”,突出了小而美和小而精的特点,如,围绕“道路+”的遇见·南昌路、苏河两湾、苏州河华政段滨河步道,围绕“公园+”的衡山花园、百禧公园、星空之境海绵公园,围绕“生活圈+”的愚园公共市集、张园·丰盛里、江南第一茶楼、爱企谷集市等。

活动评审专家、长期跟踪研究都市旅游课题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姚昆遗说,都市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家园也各有特点。上海打造“家门口的好去处”,充分挖掘了区域文化特色,强调以人的尺度为标准,深挖“家门口”门前屋后的故事,注入文旅元素,突出街区营造的专业性、城市设计的审美性、社区发展的自治性,激活街区文化魅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再布局和微更新,从每个地区自身独特的景观和生活场景出发,提炼具有区域代表性的文旅符号,形成文化旅游吸引物,凸显了上海都市旅游的烟火气、人情味,展现独特的文化魅力,让上海在打造彰显公益性的都市型文旅新空间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姚昆遗认为,“家门口”不仅是一个“15分钟”的地理空间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有温度的”人文概念;它充分考虑居民需要和社区参与,十分强调“社区周边”的区位要求,同时通过挖掘市民身边的城市“微空间”,让设计师提升空间品质,让艺术家营造空间美感,让企业家培育空间品牌,不仅为市民游客提供各种休憩乐趣,也有浓郁的主题特色和文化色彩;既打造宜乐宜游的优美舒适环境,也强调提供配套的有复合功能的公共服务。

在实践中,上海建设的“家门口的好去处”,重心落在市民的感受度,结合城市功能的微更新,突出“小而美”“高品质”的特性,具有贴近生活、丰富多样、个性突出、多元参与的亮点。“家门口的好去处”中,不仅有街头绿地、口袋公园、滨河步道、人文景观、社区文化中心,也有各种形式的生活集市、文化场馆、历史建筑、文创园区、文旅体商空间等,它们成为申城都市景观、都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成为上海高质量推动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贴近生活 温暖人心

在4A级景区青浦朱家角古镇的北大街,有一家凌晨三点半开门的“江南第一茶楼”这次获评“生活圈+”类“家门口的好去处”。有人称它是上海最早醒来的地方,也是让当地居民和游客感受城市温度的好去处。

十年前,江虹蔚受茶叶公司的派遣从云南来到上海拓展市场。她一眼相中了这座背靠曹港河的茶楼,经过一番修旧如旧的装修,引入评弹说书艺术,重新挂上“江南第一茶楼”匾额,茶楼就开张迎客了。2元钱的早茶资和5元钱的评弹听书费,在常人眼中也许不算什么,但细心的江虹蔚发现有些老人就是在门口兜兜转转不进馆,而且有些老人清晨就端着保温杯蹲在茶楼门口。一了解,这几块钱对于这些种过地、吃过苦的老人们来说还是不舍得花的。为此,这位老人口中的“大掌柜”决定,凡60岁以上老人上午9点前都可以免费进馆喝茶。这下子老人都高兴坏了,一传十、十传百,老人们还自发组织起来,有人做志愿者,有人做登记员,会玩微信的老人还主动建群,实行了自我管理,目前在册会员400来名,最年长的超过100岁。

“我们茶馆原来定在早上五点半开门,后来发现来喝茶的人愈来愈早,现在三点半就开门了。我就住在茶馆对面,总是望见镇内第一个亮起灯光的铺子就是我们家茶楼。”江虹蔚说。

即便在大冬天,天还没有放亮,就有老人赶到江南第一茶楼,喝上一杯暖心暖胃的早茶。第一批三点半来的大都是在景区内做清洁的保洁工,五点半后来的是在镇上摆摊卖菜完事的老人,七点半左右来的是镇内居民,他们在这里谈天说地,品茶茗,享人生,构成景区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经媒体报道后,江南第一茶楼“敬老”美谈闻名沪上。

为此,一些有心的亲子家庭专门前来体验。逢年过节,为了让孩子观摩和体验向老人敬茶的礼仪,他们提前一晚入住江虹蔚开办的“井亭民宿”,以便一大早起身参与敬老活动。“这些家长不仅让孩子现场学习如何敬老、侍老,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优秀传统,而且有些还主动要求当一回茶楼的志愿者,直接为老人端茶送面,态度非常虔诚。敬老活动中,不仅老人感动,游客自己也很感动,觉得自己在受教育。”江虹蔚说。

说起江南第一茶楼最近成功获评“家门口的好去处”,上海市青浦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旅游市场科科长沈斌告诉记者:“我们这次申报了6家,‘江南第一茶楼’是获批的4家之一。我们觉得这家企业通过经营来贴补社会公益事业,为家门口的老人办了一件大好事,也为市民游客提供了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场所,我们要加强支持和推广力度,让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行稳致远。”

串珠成链 主客共享

“家门口的好去处”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文旅休闲的活动空间,也成为游客体验和探索城市的好去处。

这些年来大力拓展“海派城市考古”本地游的上海春秋旅游,针对这些“小而美”的高品质“好去处”开展产品设计,让更多游客通过观光巴士的串珠成链和导游带领的徒步旅游,去触摸这座城市的脉搏和温度,“家门口的好去处”也就成为主客共享的新景点。

从百年马路到历史街区、从名人故居到红色经典、从滨水岸线到城市更新,春秋旅游一口气推出了“静雅武夷”“文化之源”“百年武康”“胜利转移”“城南往事”“百年校园”“水岸新颜”“近代文脉”“上海铁路”“百年都市”“音乐城堡”等11条“海派城市考古”微游线路,充分利用“家门口的好去处”景点或元素,沉浸式地向游客解说“上海故事”。

其中,“静雅武夷”特色线路着重展示历史风貌街区的华丽转身,诉说上生新所的前世今生;“百年校园”特色线路勾勒出百年校园与苏州河美景交融的“滨水风景线”;“百年武康”特色线路聚焦梧桐深处“网红马路”的人文掌故,带领市民游客行走于街巷间寻历史足迹;“水岸新颜”特色线路从天安千树出发,感知滨河艺术新空间的时尚气息;“音乐城堡”特色线路以上音歌剧院为起点,邀约市民游客一起聆听流淌在上海市中心的音乐之声。

上海市人大代表、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表示,上海本地游的特色之一就是充分用好城市的各种资源,既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也包括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面貌和成果,“家门口的好去处”贴近市民生活,为旅游产品增添了浓浓的烟火气,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