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30分,江北区慈湖烈士陵园迎来了新的一天。这座在阚峰山下慈湖旁的陵园,沉睡着自大革命时期以来,牺牲的114位革命烈士。今年3月,陵园经过约7个月的闭园整修重新对市民开放。修缮后的陵园显得更加庄严、肃穆。这里的守陵人叫刘立明,是慈城本地人。2009年,51岁的刘立明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守陵人的接力棒,这一守就是13年。

对于刘立明来说,每日清晨6点30分清扫烈士陵园是他一天生活的开端。在打扫过程中,看到碑前长杂草了,他会将杂草清理,并定期擦拭革命烈士的墓碑。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往往要持续一个上午,其间如果遇到烈士家属或者前来瞻仰的市民需要进入园区,刘立明会登记好他们的相关信息,指引他们到相应的烈士墓碑前,偶尔也会客串下讲解工作,为市民讲述牺牲烈士的英雄事迹。下午,刘立明会巡查园区,落叶多时他会再次清扫。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13年的守陵生活,让他对陵园内的一草一木都格外熟悉。当聊起陵园内的革命烈士时,刘立明总能如数家珍。“我们本地人对这里都很熟悉,这里原先是朱洪山烈士墓,后来改建为慈湖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的114位烈士,主要是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牺牲的,还有新中国成立后因见义勇为被追授烈士的。他们中有江北籍的,参加革命时牺牲在外地的,也包括全国各地战士为保卫江北在江北土地上牺牲的。比如,应修人烈士,是江北区半浦村人,曾担任过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1933年在上海与国民党特务搏斗中牺牲,享年33岁。”

2009年,刘立明接过了守陵的接力棒,开始了自己的守陵生活。“我父亲是从64岁开始成为慈湖烈士陵园管理员的,他整整守护了11年。我今年也正好64岁。”刘立明说,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开始逐渐理解守护烈士陵园的意义,能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作出贡献的英烈尽一些自己的微薄之力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在与刘立明的交流中,记者发现刘立明并没有微信账号,与人联系都用电话。“守陵的工作看似轻松,实际上是比较枯燥的。守陵人必须一年365天,天天待在陵园内,但是我自己比较喜欢安静,所以守护烈士陵园这个工作很适合我。偶尔有事我会中午抽空去处理。虽然有些人会忌讳、会不理解,但是我的家人却很支持,节假日孩子们会来看望我。”刘立明说,他守陵时候的娱乐生活主要是看书与看电视。“周末大人带着小孩来参观的比较多。清明节前后,来扫墓瞻仰的人就更多了,江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会每天过来帮忙,年底也会来慰问我,他们对我很尊重、很关心,烈属们也经常会对我表示感谢,我觉得自己的努力被肯定,很有意义。”

去年,江北区人民政府投入620万元,升级改造慈湖烈士陵园,工程于今年3月正式完工。工程解决了陵园内墓碑老化、墓区道路破损等问题,新建了景墙、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馆等设施。修缮过的慈湖烈士陵园更显庄重大气,更干净整洁。

面对当前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3月29日,江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慈湖烈士陵园举行了简洁的“代祭扫”仪式,代替那些不能来现场的烈士家属与市民向烈士表达哀思之情。3月31日慈湖烈士陵园暂停了线下祭扫,倡导通过网上祭扫的方式,表达对先烈的崇敬、感念之情。刘立明说,他会像往年一样,清明节再擦拭每位烈士的墓碑,摆放鲜花,鞠躬致敬。“我们不能忘记这些牺牲的革命烈士,这座烈士陵园承载着江北的红色记忆,人们应当永远铭记这些人。”

记者 陈结生 通讯员李嘉伟 朱露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