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全线筑起海塘。宁海县治水办供图)

中国宁波网记者 孙吉晶王博通讯员蒋攀褚亚敏


【资料图】

象山港畔,巨浪拍岸而起,与之呼应的宁海县强蛟镇团结塘,捍卫着一方水土的安宁。

登高远眺,这条海塘宛若巨龙,横卧海边,筑起高高的堤坝,将防潮标准提高至50年一遇。

“每次来到这儿,我都会想起9711号台风……”日前,站上堤坝,回忆起26年前的那场台灾,宁海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潘家萍历历在目。

1997年8月18日,一早起来,强蛟镇村民就听到海水在咆哮,轰!轰!

吃了晚饭,许多村民都转移了,没过多久,便有人叫起来:“倒塘了,快逃命!快逃命!”

此时,狂风席卷乌云,吹得人像柳枝一样弯下腰去,大人们本能地搂紧孩子。

洪潮滔滔,风声凄厉。这场台风,宁海全县44.55万人受灾,36.14万亩农作物被淹,1349处水利工程被冲毁,强蛟镇的两名村干部王能水、许仁安,也在抗台中永远离开了人世。

(9711号台风救援现场)

采访中,潘家萍给记者展示了他采写的报告文学《东海魂》,书中有一篇章写道:

1997年8月19日,整个宁海县几乎一夜未眠。当时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一早就出现在强蛟镇,趟着齐胸深的海水指导工作。此时,洪潮已经把大坝撕开了两个百米以上的大口子。

从那时开始,宁海县下定决心——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新标准海塘建好。

(宁海县大佳何镇海塘。王蓓摄)

“9711号台风,我在现场,此后,大大小小修建新标准海塘的工作会议,我也以采访者的身份参加……”离开强蛟镇团结塘,记者一行跟随潘家萍来到他家。

路上,潘家萍述说新标准海塘的建设史,如数家珍——

1997年9月,宁海县委成立专班,一边筹集资金,一边深入调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新标准海塘建设方案;

同年10月,宁海县召开建设新标准海塘千人誓师大会,向全县干部群众发出号召;

到2004年初,宁海县用6年时间修建了120公里新标准海塘,同时加大了对海塘的日常维修养护力度……

不知不觉中,抵达了潘家萍的家。

“这张照片是驻军为建设海塘义务劳动,这张是全民抢堵水毁海塘,这本书是浙江省千里海塘纪实……”在他的书房里,潘家萍给记者展示了珍藏了多年的海塘文献资料和老照片。

(9711号台风救援现场)

“当年,修建海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潘家萍回忆,宁海县当时有一笔财政拨款,本计划建新办公大楼,可受台风影响,当时的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不建大楼,钱省下来,建设海塘。不仅如此,各地都把最好的干部用在新标准海塘建设上,上下齐心、其利断金。

一时间,上行下效,全县掀起新标准海塘建设热潮。各行各业、干部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建设现场,还出现了男女老少齐上阵、千军万马建海塘的感人场景。

有个叫大黄的村民,台风前造了房子给儿子结婚用。结果,台灾把他的美梦打破了,庄稼、房子全毁,他也在抗台中伤了腿。可当传来集资建海塘的消息时,他二话没说,次日一早就上山砍树,砍下的树,卖钱,交给村里,钱不够,又从亲戚那里借了一些。

还有一个老兵,捐出多年积蓄的1万元钱。他说,军人的天职是奉献,穿着军装保卫国家,脱下军装建设地方。

(宁海县毛屿塘。宁海县水利局供图)

新标准海塘建成后,比以往的海塘防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2004年以来,影响宁海的台风有20多次,其中较大的有10次,可全县新标准海塘安然无恙,真正成为了挡潮御浪的‘铜墙铁壁’。”宁海县水利局工程建设管理科应建彤告诉记者。

不仅于此,新标准海塘也成了沿海农业生产的“守护者”。在这条苍龙的守护下,与海塘毗邻的长街镇、力洋镇,农田连绵、果树林立;越溪乡、一市镇成了有名的养殖基地。

新标准海塘建成后,宁海县的养殖面积翻了四番,如今已达到8万亩。“我们在旗门塘旁,有500亩养殖基地。筑起海塘后,基地得到了安全保障。这几年,青蟹养殖发展势头很好,今年青蟹亩产量可达600斤。”一市镇青蟹养殖户陈仲这样讲述。

夏日的傍晚,火辣辣的太阳西沉,潘家萍最喜欢到家附近的汶溪周塘漫步,享受那份“面平如镜,天水相接”的安宁。

“海塘是抵御台风的重要屏障,是沿海人民的生命线、风景线和幸福线。自那次台风后,宁海全线筑起牢不可摧的海塘,台风,也变成了‘笼子里的狮子’,收敛起了‘火爆的脾气’。”堤坝上,潘家萍指着远处的蔚蓝告诉记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