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冀暴雨洪灾至今已过了半个月,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网民讨论都少了许多。犹记得在灾难之初,媒体、自媒体、网民,各个群体群魔乱舞,这当中尤以境外的媒体们最为起劲儿。

还记得以“阴间滤镜”而在中国网友口中成为过街老鼠的BBC么,他们是怎么报道这次水灾的?


(资料图)

请看截图:

受灾民众与挖掘机,底下是汹涌的洪水。多么醒目的配图。

再看文案,“十岁的苗春优在洪流中尖叫着呼唤妈妈,湍急的洪水将她从父亲的手中冲散,母亲急着抓住一根树枝,想要救其女儿……”

果然就是这个味儿,熟悉不,在疫情期间大家见过不少这样的行文风格吧?“跳出宏大叙述,关爱具体的人”,因为这样的描写是最能感染普通人的。

新闻不是都要这样写吗?那不然还能怎么写?那咱们就再看看,同样发生在近日的美国夏威夷大火灾,BBC是如何报道的吧。

报道风格的差异是不是很明显?怎么没有类似“十岁的Mary在大火中尖叫着呼唤妈妈,熊熊的烈火将她从父亲的手中烧散,母亲急着抓住一条湿毛巾,想用它救女儿……”,没有了具体的人,没有了灾难中无助的民众,只有远远的航拍鸟瞰。36也仅仅是一个死亡统计数字。

当网友将这两组报道的对比po上网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知名博主沈逸也犀利的讽刺道:“美国野火放远景,中国水灾放近景,在BBC眼中,中国的人是大写的人,美国夏威夷被野火威胁和烧死的,只是照片上微不足道的像素。弄个大标题:BBC眼中只看到中国人,看不到美国人。”

其实,对于BBC双标报道这一套,网友们早就“习惯”了。在评论区的高赞留言中,可以看到:

“在中国就是具体的人,在美国就是数字”、“春优,这名字很西方式中国名”、“中国的就是人祸,美国的就是天灾”、“疫情期间不就是这样么,放大中国每一个奇葩案例,对自己国家死一百万视而不见。”

以上。

大家对此事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