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雄安新区建设日新月异,建设者们的追梦故事也备受关注。大家都欣喜于能够在这片热土扎根,以个人之力为未来之城添砖加瓦。

年轻干部从挂职到“加挂”再到留下,一路“摸着石头过河”,让自己成为了发展的主人;青年学者携课题“躬身入局”,将城市规划的研究思路与实际问题有机结合;“00后”预算员整日与泥土作伴,笃定的是劳动创造幸福,享受的则是蓝图变成现实的获得感……建设任务千头万绪,正是一批又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书写着雄安从“一张白纸”到“生长拔节”的城市奇迹。“个人发展能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是很幸运的”,这份深情告白,也道出了建设者们把握时代机遇、实现个人价值的心声。

一座城市能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关键在于是否满足了大家的发展预期。于雄安而言,如果说“平地起新城”点燃了拓荒者的闯劲,那么走在前面的配套政策、公共服务,显然给更多人才注入了敢“吃螃蟹”的勇气与信心。缺平台,加快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科学园片区、互联网产业园等人才平台载体;要服务,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组建新区产业人才引进服务团;助成长,举办青年雄才大学堂,择优选派青年人才到营商一线学习本领、增长见识。不久前,第二批“雄才卡”申领名单已面向社会公布,这项人才激励政策涵盖了教育、医疗、住房等各方面,为的就是让人才放下行囊、轻装上阵。而从“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人才引育的生态链条环环相扣,城市发展自然走入良性循环。

人才,是城市的第一竞争力。雄安新区进一步拴心留人,充分盘活三地人才资源当是重中之重。但也要看到,作为全国人才高地,三地区域内人才分布并不平衡,必须让“人才活水”充分流动起来,解决人才要素合理配置的现实梗阻,才能推动京津冀向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稳步迈进。眼下,从北京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等陆续迁入雄安,到继续教育学时、企业特殊工种、职工异地社保实现互认,从产业互补“链动”融合加速,到“轨道上的京津冀”促进人才流动,三地人才脉络彼此交融、重点产业同频共振,而这份发展红利也注定反哺协同迈向新高度。

雄安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在北京的朋友常这样问扎根雄安的周瑜。2018年8月,她带着一个关于数字城市与公共服务创新的课题,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到雄安新区挂职。面对大家的期待与不解,她总是回应,“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是亲手创造未来。”随着越来越多有志青年书写青春、接续奋斗,个人小梦与家国大梦交汇交融,雄安新区的未来图景必定生机勃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