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760年历史的琉璃官窑厂以“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身份焕新亮相。本报记者 武亦彬 摄


(资料图)

琉璃烧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赵长安查看制作中的琉璃文创产品。本报记者 武亦彬 摄

赵长安(左)与同事交流琉璃制作工艺。本报记者 潘之望 摄

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里随处可见琉璃元素。本报记者 武亦彬 摄

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内特意保留了旧的琉璃窑。 本报记者 邓伟 摄

改造前的老窑厂厂房。 本报记者 邓伟 摄

厂房现已改造为琉璃博物展厅,此展厅展示的是故宫三大殿屋顶琉璃工艺。 本报记者 潘之望 摄

金秋时节,坐落在永定河畔、西山脚下的门头沟区琉璃渠村人气儿渐旺。这个国庆假期,很多游客直奔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参加琉璃手工制作研学活动。园区内的琉光璃舍精品民宿成为亲子乐园,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与艺术手工课和绘本阅读活动。

被誉为“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的琉璃渠古村落,正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9月服贸会期间,门头沟展区呈上了琉璃烧制技艺展示和多款文创产品,让观众近距离领略琉璃魅力。今年2月,村内有着760年历史的琉璃官窑厂以“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身份重新亮相。乘着城市更新的东风,京西琉璃浴火重生,再现官式琉璃的华彩流光。

琉璃渠村见证了北京的建都历史,1263年在此设立琉璃官窑,历经元、明、清三朝,这里专为紫禁城、天坛等皇家建筑烧制琉璃制品,其琉璃烧制技艺更是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市场收窄和环保原因,琉璃生产一度遭遇瓶颈。2013年,为故宫大修工程烧制完最后一批琉璃后,这座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官窑停产。

窑火停了,人散了,窑厂日渐败落。厂区内的树木绿了又黄,一排排空窑洞堆满了废弃的坯胎,空荡荡的车间破败荒凉,只有散落的瓦片还印刻着昔日的辉煌。

琉璃烧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赵长安选择了坚守,他奔走于学校、社区讲解传播琉璃文化。“骨子里喜欢这门手艺,我的心里放不下琉璃。”他说,老一辈琉璃工匠都有使命,就是要让琉璃烧制技艺传承下去。

老窑厂的命运迎来转机。2017年,新版城市总规公布,三大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陆续制定完成,琉璃渠村的琉璃窑厂就位于三大文化带之一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

为了让琉璃烧制技艺焕发新生,满足城市更新、古建修复对高品质琉璃构件的需要,老窑厂业主方金隅集团按照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结合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规划,精心筹划打造琉璃文创园项目。在市区相关部门和故宫博物院的支持下,2020年12月,停业厂区转型升级正式启动。

今年2月24日,焕新升级的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了窑火重燃仪式。包括琉璃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蒋建国、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赵长安在内的一批老师傅重操旧业,园区成为本市第一个保留生产功能的非遗主题文化园区。

漫步在园区内,仿佛置身一座活态的琉璃博物馆。这里不仅有利用老窑遗址打造的琉璃文化展陈,路两侧石柱上还有各式各样脊兽做装饰,连园区草坪上也点缀着用遗存的琉璃瓦做成的展品。不同于一般的城市更新项目,园区以“保护性更新”为主线,保护传承非遗琉璃烧制技艺。很多年轻工匠也慕名而来,跟着老师傅学习琉璃古法烧制技艺。

园区亮相后人气儿渐旺,半年多来已经开展了40多场研学活动,并在利用釉烧隧道窑老厂房改造而成的艺术空间内开办多场艺术展览和论坛活动,琉璃文化特色民宿也已开张。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副经理李妍介绍,园区现已引入优秀非遗工作室、文化创意类企业、网红咖啡餐饮等业态,今后还将持续开展各类文化论坛、非遗研学、文创市集、艺术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打造非遗传承的北京样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