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下午,东北亚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论坛暨2022中国海洋经济论坛分论坛之一水产种业暨深远海养殖论坛,在烟台国际博览中心三楼举办,多名专家学者聚焦制约水产种业、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等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了交流。

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杨红生说,山东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他认为,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海洋牧场经过不断更新迭代,以数字化和体系化为驱动力的涵盖淡水和海洋的全域型水域生态牧场即将到来,也就是海洋牧场3.0阶段。

“目前2.0阶段的海洋牧场蓬勃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技术体系亟待创新,一些关键技术还未突破。”杨红生称,现阶段海洋牧场建设标准体系尚未完善,需要加强国家、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为海洋牧场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提供支持和指导。另外,由于海洋牧场类型、规模和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地区海洋牧场建设的成效有所不同,质量也参差不齐。然而,目前仍然缺乏成熟的综合效果评价体系,亟待制定科学可行的绩效评价体系,以保证海洋牧场建设的质量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现代化海洋牧场是集环境保护、资源养护与渔业持续产出于一体,实现优质蛋白供给和维护近海生态安全的新业态。”杨红生表示,全域型水域生态牧场是未来发展的目标,其将特定湖泊、河口、海湾等作为一个整体,基于生态系统原理开展选址、布局、建设、监测和管理。根据建设类型、规模、增殖放流目标物种和水域特征,优化生态牧场空间布局,实现陆海统筹、四场联动,充分体现水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烟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海洋牧场建设方面走在前列,我去过‘经海001号’智能网箱平台,上面配备了许多高科技设备。”杨红生说,这个智能网箱平台把深远海养殖和海洋牧场相结合得非常好。

“创新资源融合模式,这样能形成集聚效应。”杨红生表示,未来,现代化水域生态牧场可依托大型综合智能平台和海上漂浮城市理念,综合利用各类水域资源,建设水域城市综合体,解决陆地资源、能源和空间匮乏的问题,提高海洋及江河、湖泊等水域产能,有效推动碳汇渔业、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新能源开发的有机融合,构建新型“人水和谐”发展模式。

在保障环境和资源安全的前提下,实施生态牧场与能源开发、文化旅游、设施养殖等产业多元融合发展,创新生态牧场与太阳能、风能、波浪能等新能源产业,以及深远海智慧渔场等融合发展新模式。(记者 钟建军吕奇 都亚男高寒)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