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各地迅速落实放宽疫情防控的“新十条”,也就是很多公共场所将“不再需要提供核酸检测阴性报告”、“不再查验健康码”,那么人口的流动性自然会迅速提起来,尤其是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复工复产活动,会进一步加剧流动的交叉性。这种情况下,也意味着新冠病毒的社会面感染人数会迅速增长。


【资料图】

对此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在讲座中称:“根据数学模型测算,当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我们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我们可能有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

虽然在放宽疫情防控的“新十条”出台之前,已经有“新冠防控回归乙类管理条件渐趋成熟”的专业意见作为铺垫。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讲,面对“我们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和“最终我们可能有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这些大概率要发生的事情,即便重症率再低,也依然会有很多疑虑,甚至出现恐慌情绪。

当然这从很多人抢购抗原试剂盒和滥囤各种感冒药就能看得出来。而且根据各国的抗疫经验和感染数据可推断,在“放开”后的两到三周内,是会出现疫情高峰期的,波动两三个月后,感染量才会下降到低位。

所以面对“放开”来讲,即便张文宏团队称“99.5%感染者不需去医院”,可还是要做好个人防护,尤其是在头两周,脆弱人群应躲开第一波感染。也就是说,虽然政策上“放开”了,脆弱人群最好还是少流动为好。

坦率地讲,就算很多人感染新冠后跟常规流感的症状差不多,也还是最好不要被感染。毕竟咳嗽、咽痛、流鼻涕、鼻塞、肌肉酸痛、头痛等症状,也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再说直到现在还没有“特效药”。

所以口罩该戴还是要戴起来,个人防护不能因为“放开”就无视。另外,有很多人喊话“自己身体好,反正都要共存了,多感染几次正好试一试新冠病毒的毒力,顺便也提升一下自身免疫力”。

暂且不论这是“狠话”还是“傻话”。就整体防疫来讲,我们不能因为病毒不会侵扰到自己,就无视那“0.5%需要住院的脆弱人群”。因此在“放开”后,就算自己是无症状、轻症状,但是也要为了少数脆弱人群尽可能的减少感染次数。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高危人群?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居家康复?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去医院急诊或发热门诊?这方面一定要听专家的意见,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避免恐慌性医疗挤兑发生。

因为就在“放开”后的一天之内,有不少医护人员已经公开强调“现在是防医疗挤兑关键时刻”,虽然他(她)们只是从“医联体”概念出发,对医疗端有担忧,但是作为更多人来讲,也应该基于被医治的立场对医疗挤兑进行深刻认识。

由此再去审视张文宏团队给出的“感染新冠居家指南”,显然真是太及时了。它除却是一份个人防护指南,更是一份消解恐慌性情绪的必要指南。之所以这样讲,就在于比起资源紧张导致的医疗挤兑,恐慌情绪引发的医疗挤兑更加无法预判。

也就是说,如果感染群体中很多人稍微有些症状,就闹着要去医院急诊或发热门诊,这很容易让“医联体”招架不住。并且很多时候,这还不只是医治的问题,还会引发各种消耗性的纠纷。

因此对于脆弱人群来讲,在提升对新冠病毒认识的同时,还要提升“自我诊断”的意识或“理性就诊”的意识。也就是说,为了防止医疗挤兑发生,必须理性看待感染这件事情。

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在给“医联体”省心的情况下,为别人在重症的情况下留出床位。当然,也是为自己在重症的情况下留出床位。说到底,此时此刻,为别人多考虑,就是为自己多考虑。

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要无理由地相信张文宏们。说实话,从“新十条”开始,即便不是“全剧终”,也可称得上结局的前奏。如此之下,如果还动辄无脑反智地骂“张文宏们”,真就有点不分是非,不分轻重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