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后,社会面和医护人员大量感染是必然结果。所以在看待《患者激增、医护人员大面积感染、医疗资源面临挑战》和《诊所爆满市民车排门口坐车内输液》的报道时就无需恐慌。

之所以这样讲,并不是无知者无畏,而是在“放开”之际,张文宏团队就曾反复强调“99.5%感染者不需去医院”,而且还给出了一份详细的新冠居家康复手册。毫不夸张地讲,但凡认真看上几遍,基本上就能对新冠症状、自身情况有个全新认识。因为这直接关系着是否会往医院跑。


(资料图)

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激增,医疗资源紧张的原因,除却“放开”的冲击和“医联体”建立初期没有完全跑通,更主要是因为轻症患者往医院扎堆。就比如前几天网上疯传一张诊所人员聚集输液的照片,画面中,十几个人围坐在诊所内,一边输液,一边取暖、玩手机。

如果是在非疫情期间,这还能理解,因为即便不提倡动辄输液,但是因为这不会影响真正的需求人群的医治,所以也可归于“有钱任性,无知任性”。可现在的问题是,真正需要输液的人还医疗资源紧张,这样做自然是不可取的。

说到底,对于轻症患者来讲,居家休息、吃药治疗是最理性的选择。不过当前还存在一个现实问题是,因为不少人提前囤药、以及无良经销商“恶意囤药”,导致市场供需出现短暂的失衡。

当然这里面也存在客观规律。实际上,每年入冬后,都是感冒的高发季节,相关用药销量都会激增,也会不同程度出现断货的情况。而现在又逢新冠疫情大面积爆发,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对于现在市面上相关药品供需失衡的现实来讲,真是一言难尽。

而且更让人感到哭笑不得的是,部分感染新冠的患者,没被病毒击倒,反倒因为乱吃药倒下了。虽然总体上来讲,这属于极个别现象,但是总让人觉得比起是否能买到药,更关键是尽快建立“放开”认知:也就是要全面认识新冠,包括病毒变异的情况、致病能力,重症率、死亡率,吃什么药、怎么吃,以及自己是否属于脆弱人群。

只有如此,才能在出现轻症时,不慌乱、不害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不会因为乱囤药、乱往医院扎堆,导致真正需要治疗的人没有药品、没有床位。所以还是那句话:病毒不可怕,无知才可怕。

另外在面对患者激增、医护人员大面积感染,即便拿数据说话,也要基于重症、危重症进行考量,而不是因为听到“激增”和“大面积感染”这些带有渲染性的词汇,就瞬间不淡定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面的患者激增是比较好理解的,因为“放开”了,自然感染速度会迅速提上来。而对于“医护人员大面积感染”,一方面在于“一对多”模式,即便防护再好,也难免中招;另一方面是因为医生们工作量繁重,太忙了休息不好,抵抗力也会下降,直至形成恶性循环。

或许有人会反问,为何阳了的医生不离岗呢?原则上讲,感染了,不管是无症状感染者,还是轻型感染者,一般都要求居家隔离或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可就医院的情况来讲,如果真要严格落实这一条,用不了多久,就只能停诊了。所以很多医院的策略是“轻伤不下火线”。

这其实也告诉我们,伴随着“阳浪席卷”,医院才是病毒密度最高的地方。所以真要是症状很轻,家里有药,身体条件也很好。求求你们,别再往医院扎堆了:其一、盲目往医院扎堆,容易引发集聚性交叉感染,可能使病情加重;其二、越到感染峰值的时候,医院资源越紧张,所以最好把资源让出来,留给真正需要的感染者。

就“其一”来讲,各路专家其实已经说得够多了,接下来也不需要学习新的,只要认真反复的想一想就能明白;至于“其二”而言,重症就去医院,不是重症就不去,完全实事求是就行,也无需刻意摆出高风亮节的姿态。

与此同时,同住一栋楼、一小区、一个社区,无论是未感染、无症状、轻症状,药够用就行,多了就赶紧分享出去。千万不要出现自己药吃不完最后不得不扔掉,有人却因为在这个时候没药吃耽搁了。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明白,药只有治病救人的时候才是有用的,否则它只是未来垃圾堆里的一团废物。

虽然最近各种文本中总在强调“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但是我们依然不要忘记,要想尽快走出疫情囹圄,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帮助那些“自己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人群。

唯有如此,当我们再次看到《患者激增、医护人员大面积感染、医疗资源面临挑战》和《诊所爆满市民车排门口坐车内输液》这类报道时,才不至于让想象蒙上恐惧和不确定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