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疫情防控的优化和调整,如果说“二十条”是“小步走”,那么“新十条”算是“大步走”了。但是一定程度上,当前的“放开”并不是绝对“放开”,而是不再提调社会层面的动态清零了,更强调“确诊者诊治、重症者救治”,并且对于确诊者为轻症且无基础疾病的情况,主要提倡居家休养服药治疗,只有重症、危重症患者,才建议及时去定点医院接受救治。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直到现在关于“躺平很危险”和“紧抓很不便”的争论依然存在。并且伴随着“阳浪席卷”而来,很多人开始追问“放开原罪”,也就是把疫情凶猛都归结于“放开”。


(资料图)

对此,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WHO传染病监测和应急反应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执行主任曾光在环球时报年会生命健康分论坛上表示,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把原因都归结于“放开”,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北方是BF.7,在南方是BA5.1,这些传播率都是最高的。虽然这是从病毒传播角度而言的,但却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要知道,依照病毒传播的情势和公共卫生观点,曾光也认为“把时间再往后拖一下更好”。但是他强调中央决策是综合考虑的结果,考虑到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就业率、国际关系等等,总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兼顾各方利益。

如此之下,再去审视“躺平很危险”和“紧抓很不便”的观点,只能说都是基于自身立场在考虑问题。强调这一点,并非说人们基于自身立场考虑问题有什么不对,而是就算基于自身立场考虑问题,也要站在公共性的角度思考问题。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直面疫情防控的优化和调整,而非是一出现问题,就想着“往回走”,或是各种埋怨。

说到底,从绝对的利益考量来看,不太可能做到完全意义上的“既要生命安全”、“也要生活便利”、“还要经济活力”,至于“要的更多”就更加不可能了。所以只能是理论上的“要的更多”。可即便如此,在疫情三年的现实面前,也已经到了该“放开”的时候了,即便走出这一步会面对很多困难。

坦率地讲,人们之所以会有类似“躺平很危险”和“紧抓很不便”的极端之争,就在于把生活抽象化了。实际上,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线性的,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所以对于“抗疫爱好者”来讲,只能说你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只是你们的理解,如果真想“往回走”,就请把自己家装修成方舱或ICU,没必要让所有人陪着你们。

我们都知道,好的“共识”一定是基于差异需求而言的“共识”,而不是为了某一群体的需求而定的“倾向共识”。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不是如何防疫的问题,而是在面对如何防疫的同时,要给差异需求留有余地,唯有如此,“共识”才能推开,“共识”才能产生更多正向的作用。

由此说回“不能把疫情凶猛都归结于放开”,可能就更好理解了。要知道,世界各国的病毒专家们很早就认为“奥密克戎”难以彻底消灭,只能是基于人体免疫和医疗防治进行持续驯服,直到走向“共存”,跟其它流感病毒一样汇入常规致病序列。

所以面对当前的“阳浪席卷”,最重要的不是追问“疫情凶猛”的原罪归谁,而是如何尽快打破医疗资源紧缺的现实,防止医疗挤兑发生。与此同时,心态上要接受“阳浪席卷”的现实,而非是像“小孩子丢了玩具哭着跟父母要的样子”向所有人讨说法。

要清楚防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放开”就万事大吉或“紧抓”就万事大吉。可现实告诉我们,根本不存在普遍适用而简单易行的办法。无论怎么选都会存在困难,只不过是或多或少、短期长期的问题。也就是说该来的总会来,无论如何也躲不过去。

另外除却决策层面对不同立场利益的考量,基于各国防疫的经验来看,“放开”也是必由之路。所以不能因为“放开”初期必定会遭遇“阳浪席卷”,就认为“放开”有问题。而是要基于当前的形势,尽可能的去克服困难、应对变化。

说实话,面对疫情三年的现实,如果有人还在幻想彻底消灭病毒,这就跟买车时问销售员开车会不会出事故,出事故会不会死人一个道理。毫不夸张地讲,问就是“不会”,再问就是“建议先去看病再来买车”。

平心而论,人从出生到长大,时时刻刻都在遭遇各种风险,别说疫病会让人丧命,就是走在马路上还可能被雷电击中,难道我们就不出门了吗?如此掰扯,就是想说要回到从前的生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也要为此去不断争取。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不能因为对抗病毒就失去对现实的基本判断,而是要基于长远的利益去权衡利弊,唯有如此,才能早日摆脱对病毒的恐慌,早日走出因恐慌导致的消耗困局。

就此不得不说,读懂曾光说的“不能把疫情凶猛都归结于放开”很关键,因为对于“阳浪席卷”来讲,肯定是难以回避了。所以最重要的是,在认清形势的前提下,不要恐慌、不要埋怨、不要想着“往回走”,而是要迎着“阳浪”逆势而上,直到扛过病毒阳、迎来生活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