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谭》的第四集有一种怀着淡淡伤感的散文诗味道,更是一首乡村田园生活的挽歌。

剧里说:山路尽头有一座老庙,很多夫妻都会到那里求子。在神像面前许过愿后,拿过一对小鞋。如果最后有了孩子,就要来还愿。生男孩做十一双小鞋,女孩做十二双小鞋。


(相关资料图)

后来,神像庙被拆了。村民说,神仙看到自己的家被拆,就该走了。片子结尾,神仙果真走了,一起走的还有王孩儿,他们是坐山神开的公交车走的。他们去哪了呢?

实际上,他们去了另一个世界。

如果你看得够仔细,会发现这集的农村生活里除了上学的孩子和留守老人,基本上没有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去哪了呢?当然是去城市里打工了。

在老人嘴里被洞里妖怪吓傻的王孩儿,其实是小时候发高烧变傻的,显而易见是父母不在身边,无人照顾。

王孩儿没事就等公交车很可能是在等自己的父母,可惜到最后也没等到。和他一起走的除了神仙,还有十几个穿肚兜的娃娃。

这是一个隐喻。

城市化进程吸走了农村的劳动力,让农村变得荒芜没有生机,更带走了人们的生育欲望。

城市里挣钱的机会多,但高昂的房价足以稀释一切,更不要说教育和医疗另外两座大山。

所以即便生育政策放开,人们也不愿意生了,主要原因是生得起,养不起。

现在国家鼓励生三胎,只是很多人连生二胎的动力都没有,何来三胎?多生一个孩子,就要换大房子,增加的教育、生活开支倒在其次,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但是对大部分家庭来说,一个人工作根本不足以养家。

然而女性在职场处处受歧视,年龄是个坎,生育又是一个坎。很多人刚刚怀孕就会被劝退,那些生过孩子的,往往也坚持不了几年,职场生涯就会被迫终止。

所以,很多女性职场精英为了晋升,不得不推迟生育年龄。受过多年的高等教育,在职场拼搏多年才积累点儿成绩,因为生孩子而前功尽弃,这个代价太大。等到生第一胎的时候,很多女性已经成了高龄产妇,生完孩子不是降职就是岗位已不存在,你让她们哪里有心情生二胎、三胎呢?

即便是自主创业,前期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全力以卦也不一定能够成功,哪里有精力生孩子?更悲催的事情莫过于:人到中年,创业未成功,反倒背上债务,或者夫妻双双被裁员。

这不是假设,而是近几年不断在身边上演的现实。当饭碗都没着落的时候,生孩子?那不是开玩笑吗?生了谁来养?

我是75后,正赶上计划生育的尾巴。当年我父母为了生弟弟可是吃尽了苦头。写检讨书不算,两人都被所在工厂降了两级工资,日子过得紧巴巴,一个星期才能吃一回肉。那时候农村亲戚经常拎着大米、鸡蛋接济我们,说不怕,有人就有希望。

是的,那时候不怕,不过就是穷点儿,不怕没饭吃。父母那辈年轻时苦点累点,到老了退休工资还有保障的。

但现在可不一样,除了体制内,现在没有哪个单位能干到退休。很多人到35岁就要被迫退休了,但社保还没交够,孩子还要养,老人也要照顾。往后的漫漫几十年,要应对太多的不确定,还要想办法给自己挣养老钱。

只是对普通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找上门的疾病,赚钱能力是铁定下降的。现在的生活尚且够糟心了,再弄出个孩子,难道复制自己失败的人生轨迹?

即便什么都不管不顾,只管生,但教育也是个大难题。吃和穿可以节省,但教育是要下大力气投资的,时间和金钱都得投入。虽说如今在双减政策的利剑之下,补习班的费用少了不少,但其实也意味着家长要投入的精力更多了。

在教育方面,普通人根本卷不过精英阶层,学区房,国际学校,留学费用,各种才艺的比拼,每一项都能碾压穷人。但越是如此,穷人的孩子就更要拼命学习,不然永远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其实,对很多中产阶级来说,孩子以后的阶层不滑落,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最后,再说人生中各种莫测的风险,比如家庭成员中突发的疾病。很多大病,即便有医保,能报销的比例相较于吃药和手术费术也是捉襟见肘。很多病人需要常年服用进口药,而这类药往往不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内。

这些年,因病返贫的例子并不罕见,况且,有的病人还需要亲人照顾,等于消灭一个挣钱的劳动力。所以,家人一旦身患重病,生孩子就更不可能提上日程,金钱、时间、人力都负担不起。

最近,“2022年人口负增长85万”在热搜榜上挂了两天,还有相关的话题是“宗庆后鼓励年轻人早点结婚生子”。

可见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人口负增长都引起了足够重视。刺激生育率的话题近两年屡屡被提起,却没有起到应有效果,说明没有根本的利好政策来刺激生育意愿。

因为高房价和工作不稳定,很多年轻人现在婚都不愿结了,又怎么可能生孩子?

对于中年人来说,一方面是生不动了,另一方面是就业、医疗、养老问题如泰山压顶,不敢生。

总之,这些现实难题不解决,人口负增长的困境将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深陷重度老年化的沼泽,变成日本那样的“低欲望社会”。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前车之鉴,是邻国活生生的现实。

少子化和低生育率本身也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产物。

但一旦人口出现负增长,经济就会陷入长期衰退,整个社会失去活力。

也许是时候整个社会作出深刻的调整了。

除了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更应该让人们对未来保持良好的预期。

就像动画片里,人们愿意拜神仙,是心里怀着美好预期;后来神仙庙被拆了,离开的除了神仙,还有人们内心的信仰。

如果生活只有今天没有未来,35岁之后余生都是等死。

那么下一代又将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