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游客吐槽上公厕需拿空瓶兑换”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并引发热议。据媒体求证,事情发生在甘孜州折多山上。大意是,游客想上厕所,景区的志愿者说“拿空瓶兑换”。以至于就出现了视频中的“争执一幕”。

游客激动地说:“人家出来玩,不可能每个人都带着瓶子过来,人有三急对不对,你这样太不人性化了。”

景区志愿者强势回应:“如果我们没有建这个厕所怎么办,如果我们没有及时清扫厕所怎么办,你有没有去山上看一下,山上有多少垃圾,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如果我们不人性化,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当志愿者。”


(资料图片)

我们简单来拆解一下游客和景区志愿者各自想要表达的意思。一定程度上,游客强调“不可能都带瓶子”或“人有三急”,只是想说“我就上个厕所,咋就这么难”。可景区志愿者强却不管游客想啥,上来就是疯狂输出。

先是用两个“如果”暴击游客的“不可能”,然后又祭出“环保大旗”教游客做人,紧接着又用自己的志愿者理念告诉游客人性化是怎么一回事。总之全程高能,给人一种“活人真能被尿憋死”的既视感。

平心而论,双方的表达,单独拿出来看,逻辑上、事理上都是没多大问题的。但是说回游客和景区的既定立场,景区不能因为想保护环境,就给游客上厕所加码。当然“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种话肯定是没错的,但是不能因为话绝对正确,就忽略了本该正确的人性化。

虽然我们说,游客上景区的公厕不是绝对“理所当然”(事理上是,情理上不是),但是基于当前景区的服务标准,这种公共配套是应该有的。但是从景区志愿者的表达来看,总觉得游客上景区的厕所必须付出点什么才行,否则就只能“憋死”。

从某种意义上讲,景区志愿者提及的“你有没有去山上看一下,山上有多少垃圾”这个话说给乱扔垃圾的游客才对,而不是旁敲侧击地告诉即将上厕所的游客。更准确地讲,就算为环保本身是道德的,但是这种加码本身却是不道德的。

就此而言,从景区服务的角度上讲,这般操作就是不人性化。所以对于景区志愿者来讲,有必要再掰扯一下,为何那番疯狂输出不得体。先说两个“如果”,前面我们也说了,单独拿出来审视逻辑上没多大问题,但是面对人性化的考量,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从现实角度和常识秩序来讲,两个“如果”是“本该有”的配套,不是“施舍后”的配套。所以景区志愿者拿两个“如果”暴击游客的“不可能”,自然是毫无道理的。至于“如果我们不人性化,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当志愿者”这个转移话题的“如果”之问,只能说景区志愿者把问题混为一谈了。

也就是典型的“我做的是好事”就认为“结果一定是好的”,而从来不问结果到底好还是不好。之所以掰扯这个问题,并非认为这是景区志愿者的问题,而是想说景区在实践环保过程中,具体工作安排上存在逻辑上的谬误。

因为从公厕外墙上所喷涂的“绿币”字样来看,很显然景区志愿者的那套说辞是景区方面安排的,所以这事真要追究起来,显然要追究景区在运营和服务实践上的问题。甚至更深层次的讲,比起不人性化的操作,更应该反思导致不人性化背后的加码思维。

诚然,“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说得没错,但是这个责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尤其对于景区的环保实践,最主要还是景区来承担,而作为游客来讲,能不乱丢垃圾或少乱丢垃圾就算不错了。至于强行跟上厕所挂钩,就算不拿人性化这个尺度衡量,景区真要坚持这么操作,但凡有人来不及跑回去捡瓶子,真被“憋死”了,难道不觉得搞笑吗?

所以,接下来就算职能部门不核实,作为景区志愿者以及景区的运营管理者也该赶紧反思并变通了。否则这样“憋死”游客的操作执行久了,不仅影响折多山景区的口碑,对甘孜州整体的旅游服务印象也是很减分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