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进口不要、唯高端不用的医疗设备采购行情正在改变。

4月6日,天津市肿瘤医院发布一则手术器械采购招标公告,明确表示“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参与,不接受进口产品。”

根据公告,此次采购项目共2个包,产品包括止血闭合类的止血夹、活检类的活检钳等564种手术器械类耗材,总预算约1900万元。


(相关资料图)

大三甲医院一直是大型医疗设备主战场,早就开始了“国产化”的转变。不过近两年,不少大三甲医院在采购一般医疗器械时,也将“不要进口”明确写进招标文件,这就传达很明确的信号了。

不过,“拒绝进口”并非完全将外资品牌拒之门外。一位跨国器械巨头的相关人员告诉健识局:公司在北京、天津、无锡都有工厂。这些产品都是本土制造,不受这个限制。

三甲肿瘤医院拒绝进口

此次的招标主体天津市肿瘤医院是一家老牌的三甲医院,前身为1861年的英国驻津屯军医院。1952年,当时著名的肿瘤医学专家金显宅教授在该院设立了中国第一个肿瘤科。如今天津市肿瘤医院隶属于天津医科大学。

目前,医院设有48个临床医技科室、12个基础研究科室,开放病床2000余张。2020年门诊量123万人次,住院10万人次,手术3.4万例。

虽然天津肿瘤医院采购的并非动辄百万千万的高端医疗设备,而是主要集中在止血夹和活检钳产品等诊疗耗材上,但释放的信号却越来越明显:只采购国产已经成为进入三甲医院的“硬标准”。

止血夹、活检钳主要与消化内镜配合使用,目前活检钳类的耗材国产市占率已超过进口。根据安杰思的招股书,2018年止血夹和活检钳产品的国产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4.1%和43.4%。

医疗器械营销专家王强告诉健识局,耗材这块受带量采购的影响,一些二线的外资企业会被淘汰出局,因为他们价格降不下来。

大型医疗设备的“国产化”采购要求已经全国推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北京协和等大三甲都要求主要采购国产医疗设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22年10月发布招标公告:预算2300万,采购DSA(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及配套设备,明确标注非进口产品。

但在医用耗材领域,国内产品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例如常见的留置针、缝合线、人工血管等,其实中国临床应用上还是进口产品受追捧,这一方面与医生护士的使用习惯有关,也与国产货质量参差不齐有关。

徐州经开区招商局局长史周华告诉健识局,对于国产企业来说,这个国产替代的过程既带来机遇,也面临挑战。国产医疗器械的市场需求大,企业可以通过提升技术水平、优化产品结构等方式,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国产”新定义

短期来看,完全依靠本土品牌还难以支撑国内医疗耗材、医疗设备的需求。于是,当下阶段,究竟什么是“国产”?有着明确定义。

3月24日,在湖北省财政厅发布的《湖北省省级政府采购工作规程》中,首次提出:除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秘密的采购项目外,不得区别对待内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其中,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无论其供应商是内资还是外资企业,均应依法保障其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权利。

实际上,2022年10月财政部就已发布《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落实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有关政策的通知》。外资品牌在中国境内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已被纳入“国产”范畴。

像美敦力、GPS等跨国巨头早已在中国布局建厂。例如GE医疗在中国共拥有五大全球生产基地,包括北京的CT生产厂,上海的对比剂生产基地,无锡的超声产品生产基地等。

王强表示,这些外资的头部公司通过在国内建厂,成本能打下来。如此一来,国产企业就有压力了。外资品牌的成本已经降了,如果国产在产品、价格等方面没有优势的话,肯定生存不下去。毕竟医院在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一般会优先选择外资品牌,毕竟人家也是”国产”的。

以我们熟知的CT为例,目前,整个市场80%以上的CT都是在中国生产和供给的。但这背后除了有国产龙头联影医疗、东软等,GE医疗、西门子等跨国器械巨头也在发力,西门子、飞利浦、美敦力等跨国巨头的供应链本土化已经超过80%。

就算推进“国产化”了,本土企业依然要面对来势汹汹的外资品牌,真正可依靠的也许不是政策红利,而是自身硬。

撰稿 | 曾嘉艺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 | 曦辰

推荐内容